李大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谢姑娘愿意帮忙,真是太好了!有你在,局里的绣工定能更快掌握新绣样的技法,救灾物资的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
林婉清看着女儿条理清晰地安排着后续事宜,心中十分欣慰。待李大人离开后,她拉着谢研的手,温柔地说:“研儿,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娘很为你骄傲。去织造局帮忙也好,既能把你的本事教给更多人,也能让你在实践中多学些东西 。”
谢研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娘,我想去看看织造局的绣工们是如何批量制作绣品的,也想了解不同地区对救灾物资的需求差异。等把这些都弄清楚,我就能设计出更贴合百姓需求的绣样了 。”
接下来的两日,谢研忙着把手头绣活的收尾工作交接给相熟的绣娘,又仔细整理了改良帐篷绣样的技法笔记,还根据苏州近期的天气,画了几款适合潮湿地区使用的被褥绣样草图。谢语知道她要去江宁的织造局,特地帮她收拾行李,还不忘叮嘱:“妹妹,你去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画图 。”
出发那天,周云溪的风寒已经好了大半,特意起身送谢研到门口。谢浩楠也特地从筑堤工地赶回来,反复叮嘱她:“江宁不比苏州,凡事多留心,有解决不了的事,可以去江宁总兵府找云溪爹娘帮忙,也可随时让人送信回来,大哥会想办法 。”
谢研笑着点头,接过丫鬟手中的行李,与两位绣娘坐上了织造局派来的马车。马车缓缓驶离谢家,她掀开车帘,望着熟悉的街道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也有对家人的牵挂。但更多的,是想要用自己的绣艺帮助更多人的坚定信念 。
马车行驶了五日,终于抵达了江宁的江南织造局。李大人早已派人在门口等候,将谢研还有两位绣娘以及她的两个丫鬟引到了局里安排好的住处。稍作休整后,谢研便迫不及待地跟着李大人来到了织造局的绣坊。
绣坊内,数十名绣工正坐在绣架前忙碌着,各色丝线在她们手中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丝线清香。李大人将绣工们召集起来,介绍道:“这位就是谢研姑娘,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者,接下来一段时间,她会在这里指导大家的绣活 。”
绣工们闻言,纷纷围了上来,看向谢研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敬佩。谢研没有丝毫怯场,拿起提前准备好的技法笔记,耐心地向大家讲解起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思路:“这款绣样的透气孔采用‘斜纹交错针法’,大家看,每三针向上斜织,再两针向下回勾,这样既能保证孔眼的大小均匀,又能增强帐布的韧性 。”
说着,她拿起针线,在绷好的布面上演示起来。指尖翻飞间,细密规整的透气孔纹样很快便呈现出来。绣工们看得认真,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谢研都一一细致解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谢研每天都泡在绣坊。她不仅手把手地教绣工们新的针法,还根据绣工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绣样细节。比如针对北方灾区寒冷的气候,她在帐篷内层绣上了一层细密的绒毛纹样,既不影响透气,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针对南方多雨的天气,她又设计出了防水的帐顶绣样,采用特殊的丝线排列方式,让雨水能快速滑落,不易渗透 。
闲暇时,她还会和织造局的管事们一起,分析各地灾区上报的物资需求清单,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救灾物资绣样。从保暖的被褥、防潮的床垫,到便携的衣物收纳袋,每一款设计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
半个月后,第一批采用新绣样制作的帐篷、被褥顺利生产完成,装上马车运往了各地灾区。看着满载着救灾物资的马车驶离织造局,谢研站在门口,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知道,自己虽然没有接受任职邀请,但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想要帮助更多百姓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