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话时条理清晰,眼神里没有半分敷衍,手上还指着分配表上的字迹,一笔一划都明明白白。那两个汉子原本涨红的脸渐渐褪去血色,揪着衣领的手也慢慢松开。王大哥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俺……俺没看清表,还以为你俩把俺的帐篷分出去了。”李大哥也挠了挠头:“是俺急糊涂了,对不住啊兄弟。”
“没事,都是为了家里人,”谢明轩笑了笑,顺势帮两人捡起地上的碎陶片,“这天冷,咱们赶紧把家收拾好,别让老人孩子冻着。要是缺什么,就去物资帐篷找我。”说着,他还主动帮王大哥扛起了地上的布包,布包上沾了泥,蹭在他素色的长衫上,留下一块深色的印子,他却浑不在意。
谢玥站在不远处,看着谢明轩的背影,忽然有些恍惚。以前总觉得明轩是个被家里护着长大的孩子,性子温和得有些软,小时候连打雷都要躲在母亲怀里,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他竟能在这样混乱的安置点里,从容不迫地调解纠纷,还把每一件事都办得妥帖。她想起昨天夜里,自己守着发烧的灾民,熬到后半夜时,手都在打颤,而明轩今天一来,就像给这乱糟糟的安置点添了根定海神针,连空气都好像平静了些。
临近正午,太阳慢慢爬高,总算驱散了些寒意。谢明轩没歇着,又去了物资帐篷帮忙。帐篷里堆着粮食、药品和衣物,他找了块干净的木板当桌子,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地记账。粮食要分粗粮和细粮,药品要按内服和外用分开,连每块布料的尺寸都记得清清楚楚。有灾民来领物资,他都会先问清楚家里的人口和需求,再按量分发,还特意叮嘱:“这药要饭后吃,一天两次,一次一勺,别给孩子多吃。”“这布够做两件棉衣,要是不会缝,下午可以去西边的帐篷,有婶子们帮忙。”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安置点上,给帐篷镀上了一层暖金色。谢浩楠骑着马过来查看,刚进安置点,就看见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追着玩,几个老婆婆坐在帐篷门口晒太阳,手里还缝着棉衣,脸上竟有了些笑意。他心里有些惊讶,昨天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愁云惨雾,怎么才一天就变了样?
他拉住一个正在劈柴的汉子,问道:“今天安置点怎么这么热闹?”
汉子放下斧头,笑着说:“多亏了谢家三公子啊!早上就来送粥,还帮着调解纠纷,记账发物资,忙到现在都没歇着。有他在,咱们心里都踏实多了!”
谢浩楠顺着汉子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物资帐篷里亮着一盏油灯,谢明轩正坐在灯下拿着账本,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认真。他走过去时,谢明轩正低头核对粮食的数量,手指沾了点墨渍,在纸上轻轻点了点,嘴里还小声念叨着:“昨日发了五十斤粗粮,还剩两百三十斤……”
“明轩。”谢浩楠开口唤道。
谢明轩猛地抬头,看见是谢浩楠,连忙站起身,手里还攥着账本:“大哥,你来了。”
谢浩楠接过他手里的账本,翻开来看。只见上面的字迹工整清秀,每一项物资的收入、支出和结余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在旁边标注了领取人的名字和家庭情况,一目了然。他指尖轻轻敲了敲账本,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笑:“明轩,你做得好。这账本记得比我当年第一次管账时还细致。”
谢明轩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把账本收回来,叠得整整齐齐:“大哥才是辛苦,既要管着堤坝上的事,还要跑前跑后操心安置点。我只是做些小事,算不得什么。”
谢浩楠看着他,觉得眼前的弟弟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以前总觉得他年纪小,凡事都要让人多照顾些,可如今看着他在安置点里忙前忙后,沉着又妥帖,连灾民看他的眼神里都带着信任,谢浩楠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拍了拍谢明轩的肩膀,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好小子,长大了。咱们谢家,终于又多了一个能扛事的人。”
晚风轻轻吹进帐篷,油灯的火苗晃了晃,映得两人的影子落在帐篷布上,紧紧靠在一起。帐篷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老婆婆的絮语声,混着远处的犬吠,竟成了这灾年里最安稳的声音。谢明轩看着账本上的字迹,又看了看身边的大哥,忽然觉得,所谓的成长,或许就是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轻轻递上一碗热粥,或是记好一本账本,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片小小的安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