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三千万两了(1 / 2)

“所有想通了的大人,都可以在这里写下书信,命家人速速筹款送入宫中。”

“什么时候你们承诺的银两到了,什么时候你们就可以进殿歇息。”

说罢,他们便将纸笔分发给那些跪在最前面、叫得最响的官员。

那些“想通了”的官员们,此刻如蒙大赦。

他们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体面,一个个扑上前去,疯抢着纸笔,仿佛那是救命的稻草。

一个刚刚还口口声声“愿倾尽家产”的侍郎,抓到笔后,手却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了好几遍才写对。

他颤抖着手,在纸上奋笔疾书,用尽了各种催促和威胁的词句,命令家人立刻、马上,将府库里所有的现银、金条、地契、珠宝,全都换成银子,送到宫里来。

写完,他又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自己的私印,蘸上印泥,重重地盖了上去,生怕家里人以为是伪造的,耽误了自己活命的时间。

一时间,紫宸殿外,出现了滑稽而又震撼的一幕。

上百名朝廷大员,跪在地上,趴在滚烫的地砖上,争分夺秒地写着一封封“催命”的家书。

很快,一队队禁军,带着这些墨迹未干的书信,冲出宫门,奔赴京城各处的官邸府宅。

开封城的街头,上演了一幕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景。

无数达官显贵的府邸大门洞开,一个个家丁、仆从、管家,拿着盖着自家老爷私印的急信,火急火燎地冲了出来。

他们有的冲向城中的各大钱庄,要求立刻兑换银票。

有的冲向平日里交好的商铺,半是请求半是威胁地要求借钱。

还有的,则冲向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家中,哭爹喊娘地恳求支援。

整个开封城的上流社会,因为这一封封从宫里传出的书信,彻底陷入了疯狂的运转之中。

平日里藏在暗处、数都数不清的财富,在这一刻,被迫从一个个阴暗的角落里,被搬到了阳光之下。

街上的百姓们,看得是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他们纷纷停下脚步,围在路边,议论纷纷。

“这是怎么了?张侍郎家的管家,怎么跟疯狗一样往恒通钱庄跑?”

“你瞧!那边!那是李尚书府上的车队,车上拉的好像都是一箱一箱的宝贝啊!”

“怪事!真是怪事!平日里只有听说皇家赏赐给大臣的,怎么今天这么多高官府邸,都火急火燎地往皇宫里送钱?”

一个卖炊饼的老汉,揉了揉眼睛,看着一队仆役抬着一口沉甸甸的箱子,小心翼翼地从他面前走过,箱子缝隙里,似乎还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

他满脸困惑地挠了挠头。

“这天……是要变了吗?”

百姓们的心理,充满了惊奇与不解。

他们朴素的观念里,无法理解这种财富倒流的奇观。

在他们看来,皇帝富有四海,怎么会需要臣子们来“凑钱”?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无人知晓。

但他们能感觉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这座曾经繁华无比,如今却危机四伏的巨大都市上空,悄然汇聚。

一箱又一箱的银子,开始源源不断地被抬入皇宫。

专门负责清点入库的内侍和户部官员,忙得是脚不沾地,满头大汗。

算盘的噼啪声,银锭碰撞的清脆声,在库房里交织成了一曲最动听的乐章。

李云龙依旧大马金刀地坐在紫宸殿的龙椅上。

他闭着眼睛,像是在假寐,但手指却在龙椅的扶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

一个内侍总管,躬着身子,小步快跑到他身边,用一种压抑着兴奋的声音,低声汇报着。

“启禀陛下,刚刚王侍郎府上,送入现银三十万两。”

“户部孙主事府上,送入黄金五千两,折银约五万两。”

“吏部……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