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专属的智囊团队!(1 / 2)

梁群峰厚着脸,去找了汤光耀、蒋学博、刘开河,甚至还有他以前的老部下,一个个都来求情。

这种情况下,你让高育良如何抉择?

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这几年来,高育良也一直在暗中观察祁同伟。

不可否认,对方确实表现不错。

除了在高小琴的事上,联系过以前的同事,其余时间都安分守己。

正因为这件事,高育良才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哪怕经历过人生最低谷。

祁同伟那份重情重义的本色,始终没变。

走之前,还特地拉了程度一把,把他带去了东山市,做了缉毒队队长。

“机会我已经给了你……”

“能不能抓住,就看你自己了。”

如今的祁同伟,跟他之间已经毫无可能。

他是留给儿子的,就看他能不能跟得上。

说起来,也是一种巧合吧。

大佬那边,警察系统里一个心腹都没有。

如果祁同伟能够顺利融入大佬的圈子。

那他未来,就是京海市韦书籍兼证法委书籍。

等再过个十来年,自己也不介意推他一把,让他实现心中那个夙愿。

“京海……”

“该动起来了。”

高育良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望着京海市的区域图,将图上夹着的一张纸抽了出来。

汉东省官员实在太多。

光一个地级市的四大班子,副市级干部加起来就有六七十人,全省加起来近一千个,

正县级的领导就有四五万。

你让高育良怎么记得过来?

办公室一角,五十平米的空间里,整齐地摆着汉东省各地市的地图,每个城市都有独立的展架。

一共十三个展架,都是推拉式设计。

每个展架上还挂着相应的区县地图。

每张地图旁边都贴着一张纸,上面详细列着当地主要领导干部的名字,后面还备注了每个人的联系方式。

这是为了方便高育良随时掌握各地情况。

这些地图和名单每天都有人来更新。

街道修了,换地图;小区规划了,也换地图;干部有变动,纸上的名字也随时调整。

汉东一百多个县级单位,四套班子的配置,加起来六七百号人,每天都在变动。

高育良拿着那张纸,回到办公桌前坐下。

纸上写着的是京海市四大班子的成员名单。

既然京海的级别已经确定要提升。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整个班子进行一次大调整。

按高育良的打算——

第一年,京海四大班子的编制必须配齐。

京海市韦委员会、京海市正府党组领导班子、京海市人大常委会、京海市政协领导班子。

这四大领导班子在首次调整中都将实现人员配齐。

这意味着,京海市将产生四位副省级干部。

高育良如此布局,自然有他的考虑。

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更好地将京海牢牢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

首先,京海市韦书籍一职,将由汉东省的一位副省掌兼任。

目前,汉东省有一位厅级干部年龄已经到线,而这位干部也曾经是高育良的老下属。

该有的待遇,还是要给予的。

他不仅曾是高育良的得力助手,

更是汉大派系的重要成员。

高育良有意推荐他出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至于京海市韦书籍,高育良倾向于由现任书籍林元光接任。

京海这些年的发展,林元光功不可没,功臣自然要给予应有的回报。

高育良相信,上面对此也会有同样的判断。

而且,林元光如今干得非常出色。

虽然京海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但他总能巧妙处理,维持各方平衡。

小摩擦时有发生,私下也有分歧,

但都被他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不偏不倚。

表面上看,林元光似乎是个“和事佬”。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处事智慧。

如果京海没有发展,那他可能真的只是个“和稀泥”的角色。

但他在协调各方的同时,又能推动城市稳步前进,政策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没有大智慧,是难以做到的。

这次升格带来的过渡期,估计一两年内难免有些动荡……

但他相信林元光能将影响控制到最小,不影响京海的整体发展。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

林元光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一点,无疑是一个关键加分项。

至于市政协主席一职,高育良本身没有太多想法,但会推荐几个人选上报,相信上面会明白他的用意。

在升格过程中,中央会要求汉东省韦提交一份推荐名单。

谁都清楚高育良在汉东的影响力。

表面看是省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