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洪荒226(2 / 2)

地宫尽头的点将台上插着三面大旗,分别写着:“蜀”、“黄”、“推锋”。

点将台上以古文字刻着:推锋必进。

我走近细看,发现那座高耸的将台上,竟放置着一口棺材。

棺身被七八条粗重的锁链紧紧捆缚!

我在地宫入口处犹豫不前。

此刻我已进退两难,直觉告诉我这座地宫绝不寻常。

尤其是那口沉重的棺材。

从远处看,那棺材仿佛是生铁铸成,在幽暗的火光中泛着冷峻的光泽。

七八条如车头般粗的铁链从不同方向伸向棺材,将它竖直固定悬于半空。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倒仗之法。

所谓倒仗,即是在选定的风水宝地中具体确定安放棺椁的方式,属于堪舆风水学的一环。

不同地方的格局有异,倒杖之法也各有分别。

顺着山势走向来安置棺木的称为“顺杖”。比如以前听考古学老师提过,唐代建陵便是依循武将山的脉络放置灵柩。

与顺杖相对的是“逆杖”。此法并非逆着主脉而立,而是参照墓旁某一道支脉的来势定穴,因而有些古墓里的棺椁斜置,很可能就是用了逆杖。

据说蜀汉后主刘禅的陵墓便是典型的逆杖格局。

倒杖种类繁多,细究起来难以穷尽;单是主流手法就有十二种,堪舆行中称作“十二杖法”。

但无论哪种倒杖,都有一个根本——棺椁必须落于“地”。即便如江西悬棺,也是倚靠崖壁安置,仍算依附于实地。

可眼前这副以铁链悬空固定的棺椁,我从未见过。

不上接山气,下不沾土脉,这般葬法令我隐隐不安。

被沉重铁索捆缚在半空,恍若老电影里那些封印僵尸的悬尸棺。

再加上四周肃立的古代士卒骸骨,更叫我脊背发凉。

早年遭遇尸群围攻的经历已成梦魇,我宁可溺毙也不想再经历一次。

正要转身另寻出路,忽然听见哗哗水响,竟已漫到脚边。

上游冰层融化,暗河水位迅速上涨。

照这速度,不久后我就会被大水冲进主墓室。

若是在水中惊动这些骸骨……

想到这儿,我不寒而栗。

退路已断,不如冒险进入主室寻找生机。

先前同伴的话点醒了我。

这古墓并非普通陵寝,而是一座沉在山体中的八卦阵。墓主如此设计必有深意,再看主室的奇特布置,我确信此地不止是葬人那么简单。

既是八卦阵,必留生门。

我小心绕过军士遗骨,慢慢走向深处的石台。

祖父曾说,墓中机关往往藏在主室——最危险处,恰是生路所在。

年少时我觉得奇怪:陵墓本是安葬死者之处,为何要设逃生通道?仿佛专为有人逃离而建。

后来一位前辈告知,这个构想源自秦始皇。方士徐福曾谏言,长生药需在人死后一段时间方能起效。

于是始皇在陵墓中为自己留了一线复生之机。

可惜徐福东渡未归,始皇最终病逝沙丘,宏愿成空。

最讽刺的是,始皇帝生前为了彰显功业,命人在陵墓中灌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自己的棺椁日夜漂浮其上,犹如生前巡视四方。

后来勘探也证实,骊山一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极高,这也是始皇陵至今难以发掘的原因之一。如此巨量的水银若挥发出来,哪怕皇帝真能复活,恐怕也得当场毙命。

古代帝王多笃信长生,因而许多陵墓中都设有所谓的“逃生通道”,反倒方便了后世盗墓者。

我屏息凝神,一步一顿,艰难地向前移动。

整座地宫呈“天圆地方”之局,放眼望去,满殿尽是列阵而立、身着赤甲的铁衣兵俑。

他们按纵横各六十四的方阵排列,外围兵卒面朝外,其余皆朝向地宫入口。

每列之间空隙极窄,我虽身形偏瘦,穿行其间仍十分吃力。

我始终高举行囊,绷紧身体,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触碰到这些尸骸、触发机关。时间一长,身心俱疲。

就在我想停下喘口气时,忽然察觉空中飘浮着些许几不可见的白色绒毛。

似夏日猫狗脱落的细毛,却更为轻盈。

想起祖父曾说,古墓深埋地下,往往滋生各种微生物,有些虽无害,却也不乏致命菌种。

我立刻屏住呼吸。

可就在闭气的那一瞬,一只冰冷的手搭上了我的肩。

我浑身一僵,脑中嗡鸣。

此刻我正处在军阵外围两列之间最狭窄的位置,按理这两列兵卒应是背对背而立。

但肩上那只手骨节分明,冰冷坚硬,分明是人的指骨!

我喉头滚动,稍稍偏头,用余光向后瞥去——

一张惨白的脸,和那双细长含笑的眼睛!

正是冰层之下见过的那双眼!

与此同时,肩上的手猛然收紧,刺痛钻心,仿佛指骨已刺入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