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慧贤皇贵妃(2 / 2)

弘历又望了眼榻上的高曦月,眼神复杂,有遗憾,有愧疚,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殿门——他是皇帝,不能沉溺于悲伤,养心殿里还有堆积如山的奏折,还有天下的百姓等着他,他连悲伤的资格都没有。

弘历走后,甄嬛便立刻着手安排。她先传了内务府的总管太监来,吩咐道:“即刻备齐素色的幔帐、幡旗,把咸福宫的门窗、梁柱都裹上白布,所有陈设换成素色,不许见一点红。”

“奴才遵旨!”总管太监不敢耽搁,立刻转身去安排。

接着,她又传了掌事宫女来:“去请皇后宫里的掌事嬷嬷来,帮着给皇贵妃娘娘净身、换衣,衣料要用最好的素色云锦,首饰就用她生前最爱的那套银质玉兰簪钗——别太繁复。”

“是,娘娘。”掌事宫女应声退下。

不多时,内务府的宫人就抬着一捆捆白布、一个个素色的幔帐来了。他们动作麻利,却又透着几分谨慎,不敢弄出太大的声响。白布裹住了朱红的梁柱,素色的幔帐挂在了窗上,连殿外的廊柱都缠上了白绫,原本富丽堂皇的咸福宫,转眼就被一片雪白覆盖,连空气都仿佛变得冰冷起来。

甄嬛站在殿中,看着宫人有条不紊地忙碌,又吩咐道:“去传旨给各宫妃嫔,明日起,每日辰时来咸福宫举哀,除了孕中的嘉妃和慎贵人,其他人不得缺席——哀礼要足,却也别失了分寸,别让皇上再操心。”

传旨的太监刚走,愉嫔、舒贵人和魏贵人就赶来了。愉嫔手里还拿着个账本,上面记着回宫车马的安置情况:“姐姐,回宫的行李都已经分到各宫了,车马也都安置在了宫门外的马厩,没出岔子。”

舒贵人则捧着个匣子,里面是刚从内务府领来的素色宫花:“姐姐,各宫妃嫔的素服还没备齐,臣妾先领了些素色宫花,待会儿让宫人送去,免得明日举哀时失了仪。”

魏贵人手里拿着个食盒,里面是刚温好的姜汤:“姐姐,夜里凉,您忙了这么久,先喝碗姜汤暖暖身子。宫里的宫人也都要安排着喝些,别冻着了,耽误了正事。”

甄嬛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几分寒意。她看着眼前三人,点了点头:“辛苦你们了。愉嫔,你去盯着内务府的人,别让他们偷工减料;舒贵人,你去看看皇贵妃娘娘的衣物首饰,务必打理得周全;魏贵人,你去安排殿外的祭品,香炉里的香要时时添着,别断了。”

三人各司其职,很快就融入了忙碌的节奏里。咸福宫的灯火亮了一夜,白色的幔帐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片雪白的云,裹着这深宫最沉重的遗憾。

而养心殿里,弘历却一夜未眠。他坐在案前,案上摊着高曦月生前写的几幅字——都是些小楷,写的是李白的诗,字迹清秀,却透着股女子的娇憨。他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仿佛还能感受到她写字时的温度。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弘历拿起狼毫笔,在一张明黄色的宣纸上,缓缓写下“慧贤”二字。笔尖的墨汁晕开,在纸上留下清晰的痕迹——“慧”是她的聪慧,“贤”是她的温婉,这两个字,是他能给她的,最后一份体面,也是最后一份补偿。

他放下笔,对守在殿外的太监吩咐:“传旨,追谥皇贵妃高佳氏为‘慧贤皇贵妃’,准许其百年后与朕同葬裕陵地宫。”

太监躬身应下,转身去传旨。殿内只剩弘历一人,他望着案上的“慧贤”二字,良久,才轻轻叹了口气。窗外的鸟鸣声传来,清脆悦耳,可这养心殿里,却依旧冷得像冰——有些遗憾,终究是补不回来了;有些人,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咸福宫的白幡还在风中飘着,慧贤皇贵妃的丧仪,才刚刚开始。这深宫的故事,也还在继续,只是从此,少了一个爱穿粉白宫装、爱喝杏仁茶、会在御花园里放风筝的慧贵妃,多了一段藏在红墙里,关于“慧贤”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