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恭迎圣驾。”甄嬛带着宫人屈膝行礼,衣摆扫过地面,泛起细碎的声响。弘历从御辇上走下来,明黄色龙袍上的金丝绣线在灯火下熠熠生辉,他伸手扶起甄嬛,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笑着开口:“今日是你生辰,朕来陪你吃碗长寿面,愿你长长寿寿的。”
“长长寿寿”?甄嬛心底暗自诧异:这是什么说法?她从未听过生辰贺词这般直白粗陋,难道这人不正常,连文化水平都跟着降了?面上却依旧挂着温婉的笑意,顺势起身:“臣妾只愿能与皇上长久相伴,便是最大的福气。”
二人携手走进正殿,弘历在主位坐下,宫人早已将菜肴一一摆上桌:水晶肘子、松鼠鳜鱼、翡翠白玉汤,皆是精致菜式,最后还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面条细长,卧着荷包蛋,撒着翠绿的葱花。
弘历拿起筷子,目光扫过甄嬛的发髻,随口问道:“怎么不见你戴朕送的那支簪子?”
你送的那支黄铜小簪子,谁稀罕戴?甄嬛心底腹诽,嘴上却说得动听:“皇上送给臣妾的礼物,臣妾自然要好好收着,那是皇上与臣妾的情谊,怎舍得随意佩戴,万一磕着碰着,反倒可惜了。”
这番话恰好说到弘历心坎里,他笑着点头,语气里满是受用:“还是你懂朕,朕与你的情谊,旁人自然是比不得的。”
甄嬛拿起酒壶,为弘历斟满酒,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双手捧着酒杯起身:“臣妾恭祝大清海晏河清,国泰民安;更恭祝皇上龙体安康,子嗣繁盛。”
弘历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放下杯子时,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轻轻叹了口气:“今日是你的生辰,本该高兴,可朕心中所愿,恐怕难以实现啊。”
甄嬛见他情绪低落,连忙放下酒杯,屈膝跪下:“都是臣妾不好,方才的话惹得皇上心烦了,请皇上恕罪。”
“与你无关。”弘历伸手将她拉起,指尖带着几分凉意,语气里添了几分怅然,“只是看着你今日过生辰,朕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生母。”
李金桂!甄嬛脑中瞬间闪过这个名字,心底警铃大作:他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追封李金桂?这可不是小事!
果然,弘历接着说道:“朕的生母去得早,朕连尽孝的机会都没有,如今虽贵为天子,却连生母的名分都给不了,实在是不孝。”
甄嬛斟酌着开口,语气小心翼翼:“皇上若是想追封生母,倒也并非难事。只是……”她顿了顿,抬眼观察着弘历的脸色,见他没有不悦,才继续说,“这宫里宫外都知晓,皇上的生母是当今太后。若是此时突然提及追封旁人,恐怕会让太后与皇上心生嫌隙,到时候反而让皇上难做。”
“你说得在理。”弘历皱着眉,语气里满是纠结,“可朕实在想了了这份心愿,你可有什么法子?”
甄嬛心底暗自翻了个白眼:这不还是想让她出主意,去得罪太后吗?若是只追封李金桂,太后定然不满;不如学先帝当年追封温僖贵妃的法子,把后宫太妃都晋封一遍,既不得罪太后,又能落个孝名。
她定了定神,重新屈膝跪在弘历面前,语气诚恳:“臣妾倒有个浅见。若是只追封一人,难免引人非议,还会让太后寒心。不如皇上让内务府为太后拟定徽号,借着为太后加徽号的由头,将先帝的各位太妃、太嫔,无论在世与否,都晋封一遍。这样一来,既能安太后的心,二来能让太妃们感念皇上的恩德,三来也能悄悄了却皇上追封生母的心愿,可谓一举三得。”
弘历听完,眼睛渐渐亮了,他扶起甄嬛,语气里满是赞许:“你说得对!这后宫之中,也就只有你能与朕心意相通,替朕想得这般周全!”
几日后,弘历便以新帝登基、尊奉太后为由,下旨为太后拟定“崇庆”徽号,同时下旨晋封先帝所有妃嫔——在世的太妃晋位分,已逝的则追封尊号,连早逝的李金桂也被追封为太嫔。旨意传开,前朝官员纷纷称赞皇帝孝心可嘉,百姓也都说弘历是难得的仁君,后宫之中,太后得了徽号满心欢喜,太妃们也各得其所,无人再提及追封之事,一场潜在的风波,就这样被甄嬛轻描淡写地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