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骑兵旅的进步(2 / 2)

彭雪峰走到观摩台前,对张百川等人说:“司令员,山东骑兵的底子非常好,士兵勇猛,马术精湛,冲锋起来的势头,令人敬佩。”他先肯定了优点,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如果从实战和装备细节上看,确实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老孙在台下听着,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彭雪峰不理会作很标准,但过于追求力量,很多时候是靠手臂和肩膀发力,忽略了腰部和马匹冲力的结合,长久下来容易疲劳,杀伤效率也有提升空间。而且,我们的马刀……”他拿起身边一名战士递上的制式马刀,“刀身偏短,对付无防护目标足够,但遇到有胸甲或者厚棉服的敌人,就容易砍不透。刀柄的握持感也可以优化,减少冲击对手掌的反震。”

他说的这些,都是细节,但句句点在关键处。老孙脸上的不以为然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沉思。

“光说不练假把式。”彭雪峰对张百川说,“司令员,可否让我带来的警卫班,也演示一下?”

张百川点头:“当然可以,”

彭雪峰带来的警卫班只有十个人,他们翻身上马,动作干净利落。随着一声令下,十骑冲出。他们的骑姿似乎更加贴合马背,人与马的韵律浑然一体。冲到草人靶前,只见刀光一闪,并非势大力沉的下劈,更多是借助马速的一种轻灵而迅捷的挥抹或精准的突刺,那些草人要么被干净利落地“削”首,要么被刀尖直接洞穿“心脏”位置。整个过程速度快,效率高,显得游刃有余。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台下的山东骑兵们,尤其是那些骨干,眼睛都看直了。老孙也忍不住站了起来,紧紧盯着场上的动作。

演示结束后,彭雪峰下场,拿起一支木炭,在准备好的木板上画起了草图,详细讲解他带来的改进型马刀的设计思路:加长的刀身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控制重量,特殊的刀尖弧度如何兼顾劈砍和突刺,刀柄的缠裹方式如何减震防滑……他甚至带来了几把样品,让山东的干部们传看、感受。

“马上搏杀,争的就是一瞬间。”彭雪峰总结道:“刀好一分,速度快一线,活下来的机会就大一分,消灭敌人的把握就增一分。我们不能光靠着不怕死,还要让战士们拿着最好的家伙,用最有效的法子去杀敌,”

老孙忍不住走上前,拿起一把样品刀,掂量了几下,又做了几个劈刺的动作,脸上露出佩服的神色:“彭司令员,俺老孙服了,你这刀,确实比咱们现在用的强,还有你们那马上发力的小窍门,看着轻巧,实则狠辣,以前是俺坐井观天了,”

张百川看着台下气氛的变化,脸上露出笑容。他走到台前,大声说道:“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交流,闭门造车要不得,彭司令员带来的不仅是好刀,更是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思路,山东军区的骑兵,要成为真正的铁骑,不光要有规模,有勇气,更要有最好的装备和最精湛的技术,”

他看向老孙:“老孙,彭司令员我就交给你了。你们骑兵旅,要成立一个骑兵装备改良和技术研究小组,就由彭司令员担任顾问,你亲自牵头,尽快把新式马刀的图纸定下来,送到兵工厂去,争取早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训练大纲,也要根据彭司令员指导的方法,进行修订,”

老孙挺直腰板,洪亮地回答:“是,司令员,保证完成任务,一定把彭司令员的本事都学到手,”

张百川又对彭雪峰说:“雪峰同志,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找陈参谋长或者老孙。”

彭雪峰笑道:“司令员放心,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训练场上的交流持续了整整一天。彭雪峰毫无保留,从单兵技巧讲到小队战术,从长途奔袭的要点讲到应对不同敌人骑兵的策略。山东的骑兵干部们如同久旱逢甘霖,听得如痴如醉,训练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傍晚,张百川等人准备返回指挥部。临走前,他看着训练场上依旧围在彭雪峰身边请教的骑兵们,对身边的谢福治和张运逸说:“看见了吗?这才是我们华东军区该有的样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我们的骑兵都换上了新刀,练熟了新技术……”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嘴角那抹自信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沂水河畔,淬火之声不绝,新的刀锋,正在悄然磨砺。而这股锐气,注定将指向华东战场上更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