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很快下达。山东军区在各主力旅的驻地,成立教导团的命令引起了热烈反响。
第二旅旅部,旅长钟伟对着电话筒嗓门洪亮:“王山吗?对,是我,司令员的命令听到了吧?咱们旅的教导团,你来兼团长,对,就按你在‘淬火班’学的那套来,给我往死里练,兵员军区统一调配,你先把手底下的骨干给我拢起来,架子先搭起来,装备少不了你的,先把老兵手里的家伙事熟悉一遍再说,”
类似的场景在各旅不断上演。原本就作为训练骨干存在的教导队迅速扩编,一个个教导团的架子很快搭了起来。从各连队抽调的优秀班长、老兵,以及一批有文化、表现好的新兵被选拔进来。这些教导团未来不仅是新兵训练的摇篮,更是初级军官和特等射手、爆破能手等专业人才的孵化器。
与此同时,装备调配也在紧张进行。各主力旅虽然有些干部对要交出部分迫击炮感到肉疼,但都知道这是大局,执行起来毫不含糊。一门门迫击炮,一挺挺轻重机枪,连同保养良好的旧步枪,被集中起来,由军区统一登记造册,然后陆续配发到各个军分区、县大队。
得到这批“重火力”支援的地方部队欣喜若狂。许多县大队以前最多有几挺轻机枪,如今竟然拥有了迫击炮,战士们围着这些“宝贝”摸了又摸,兴奋地讨论着将来怎么用它来敲鬼子的炮楼。
鲁中兵工厂更是进入了加班加点状态。在李师傅和弗里茨的带领下,工人们三班倒,机器轰鸣声日夜不息。新的炼钢炉冒着滚滚浓烟,子弹生产线、手榴弹生产线、炮弹生产线全速运转。虽然自产的新式子弹和炮弹产量还在爬坡,但复装子弹和手榴弹的产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部队日常训练的巨大消耗。
张百川也没闲着,带着指挥部的几个人,不断地下到各旅、各教导团视察,了解扩编和训练的实际情况。
在一处教导团的训练场上,他看到新兵们正在老兵的带领下,一遍遍练习战术动作和武器操作,虽然动作还显稚嫩,但态度极其认真。
“司令员,这些都是好苗子,”陪同的教导团团长介绍,“有点文化底子,学东西快,吃苦耐劳。”
张百川点点头:“严是爱,松是害。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把我们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点不落地教给他们,”
在另一个旅的装备交接点,他看到地方部队的战士正小心翼翼地将配发下来的迫击炮搬上大车,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个县大队的老队长拉着张百川的手,激动地说:“司令员,有了这炮,以后狗汉奸的据点,我看他还敢不敢那么嚣张,您放心,我们一定用好这些武器,保护好咱们的根据地,”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张百川对身边的谢福治、陈榘说道:“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山东军区的底气,有这么好的兵,有这么坚实的群众基础,别说四十万,就是六十万、八十万,我们也能拉起来,装备起来,”
谢福治感慨道:“是啊,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路线正确,方法得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陈榘则提醒道:“司令员,政委,扩编速度这么快,也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新兵比例过高可能影响部队战斗力形成周期,干部缺口,还有后勤保障的压力会非常大。”
张百川沉声道:“你说得对。不能光图快,要稳扎稳打。教导团的作用就在于此,要把新兵尽快锤炼成合格战士。干部问题,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后勤方面,老谢,咱们得专门开个会,把薛桥、曾大山同志也叫上,得想办法开源节流,确保部队吃饱穿暖,弹药充足。”
扩编计划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山东军区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强化。一种强大的、令人心悸的力量正在齐鲁大地上积蓄。所有人都明白,当这四十万主力、二十万地方部队真正锤炼成型,装备整齐之时,就是山东日寇的末日来临之际。
然而,就在这厉兵秣马的关键时刻,机要参谋送来了一封来自冀鲁豫军区的紧急电报。张百川看完电报,眉头微微皱起,递给了谢福治。
谢福治看完,脸色也凝重起来,他抬头看向张百川和陈榘:“鬼子……好像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