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回响”项目组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高速运转起来。联邦科学院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海洋学家、信息工程师乃至少数几个知晓“惰性基因网络”存在的生物学家,被林薇以最高权限紧急征调,集中在新希望城地下深处的绝密研究区内。
巨大的全息沙盘上,马里亚纳海沟的地形被精确还原,那道地球最深的伤疤在幽蓝的光影中显得格外狰狞。代表着异常信号的红色光点,如同一个固执的坐标,牢牢钉在海沟挑战者深渊的最底部——深度,米。
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我们现有的最先进军用深潜器,‘海蛟-III’型,最大理论作业深度八千米。”一位头发花白的海洋学专家指着沙盘,声音干涩,“而那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极限。那里的水压,足以将高强度合金压成薄片。”
另一名物理学家接口道:“不仅仅是深度和水压。根据卫星和残留能量扫描数据推断,信号源区域的海底地质结构异常‘干净’,几乎没有任何沉积物覆盖,这本身就不符合常理。而且,存在一种我们无法完全解析的……背景能量场,会严重干扰绝大多数探测设备的正常工作。”
技术上的天堑,赤裸裸地横亘在面前。
“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连靠近都做不到?”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说道,语气中带着不甘。
林薇站在沙盘前,清冷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脸上凝重的表情。她理解这种无力感,但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
“常规手段确实已经失效。”林薇的声音清晰地在研究室内回荡,“但‘常规’这个词,在联邦科学院,尤其是在元首的期望下,本就不应成为阻碍。”
她操作控制台,调出了几份加密的技术蓝图。
“这是战前几个大国未能完成的‘极限深潜计划’的部分残存资料,结合我们从‘先知’科技中逆向工程出的部分新材料学、能量护盾技术,以及科学院最近在生物拟态抗压结构上的突破……”
蓝图在全息沙盘上展开,勾勒出一个造型奇特、仿佛结合了机械造物与深海生物特征的潜水器设计雏形。它通体流线型,表面覆盖着一种暗沉的、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的鳞状装甲,前端并非传统的观察窗,而是多个复眼式的集成传感器阵列。
“我们将其命名为‘深渊漫步者’。”林薇解释道,“它采用最新的复合碳-纳米晶格材料为主体框架,理论抗压强度是‘海蛟-III’的十五倍以上。能量系统采用小型化聚变核心,为新型‘偏转力场’护盾供能,虽然无法完全抵消万米水压,但能将其均匀分散,避免局部过载。探测系统则放弃了传统的声呐和光学设备,主要依赖对那种‘背景能量场’的被动感应和特定频段的量子纠缠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