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数据揭示的庞大而年轻的人口基数,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让江辰看到了联邦未来真正的潜力。他深知,资源与疆域终有极限,唯有人类的智慧与知识的传承,才是文明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力因资源大开发而迅猛增长的基础上,一项关乎文明根基的宏伟蓝图——全民教育普及计划,被提到了最高战略层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推行开来。
基石:六年义务制的光辉与挑战
《联邦义务教育法案》的颁布,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这片习惯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土地。法案明确规定:所有年满六周岁的联邦儿童,无论出身、地域、性别,必须接受为期六年的强制性免费义务教育。
在新希望城,利用战前遗留的坚固建筑改造而成的中心学校里,窗明几净,第一批统一着装、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懵懂的孩子们,坐在崭新的课桌前,跟着老师朗读着由联邦科学院统一编纂的启蒙教材。朗朗读书声取代了街头的喧嚣与混乱,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乐章。
然而,在偏远的东境乡村和北地部落,推行过程却充满了艰辛与情感的拉扯。许多家庭,尤其是那些世代务农或狩猎的家庭,固有的观念认为孩子到了年纪就该下地干活或学习狩猎技巧,读书是“浪费时间”和“不切实际”。
一位东境的老农,看着被村学老师领走的孙子,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眉头紧锁:“认几个字有啥用?能多打粮食还是能赶跑变异狼?娃儿跟着我学种地,好歹饿不死!”
负责动员的年轻政务员耐心解释:“大爷,娃儿学了数学,能算清楚账目,不被奸商骗;学了物理化学,以后能用上更好的农机和肥料,打更多粮食;学了历史,才知道我们为啥要建这个联邦,才知道团结的重要!”
类似的劝说在无数村庄和营地重复着。有时需要苦口婆心,有时甚至需要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部落首领(如维克多)出面,以近乎强制的姿态,才能将那些躲在父母身后、眼神怯懦又带着一丝渴望的孩子送进临时搭建的、尚且简陋的乡村学堂。
阻力虽大,但希望的火种一旦播下,便顽强地开始生根发芽。当第一批孩子能用稚嫩的文字写下自己的名字,能计算出简单的收成,能讲述大灾变前英雄的故事时,他们父母眼中最初的疑虑,逐渐被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期待的光芒所取代。
栋梁:专业技术学院的崛起与融合
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针对更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学院,如同雨后春笋般在联邦各大主要城市和工业区建立起来。
在新希望城,成立了“联邦第一工业学院”,专注于机械工程、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等方向,旨在培养支撑联邦工业体系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在望海城,依托与珊瑚城邦的合作和海洋资源开发,建立了“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船舶工程、海洋生物、水产养殖以及……对抗深海威胁的专门技术。
在北地霜狼堡,则设立了“极地生存与机动载具学院”,由联邦工程师与机车族最优秀的工匠共同执教,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极地环境下宝贵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适应北方环境的特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