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为了明天,
我们前进,誓死不渝!
啊,希望堡,我们的家园,
钢铁的意志,不屈的魂!
啊,希望堡,黎明的光,
指引我们,走向新生!”
曲调庄重而充满力量,既有战斗的激昂,又有对未来的祈盼。
当这首歌首次在升旗仪式后,由一支临时组建的合唱团带领全场数万人齐声高唱时,那恢弘而悲壮的声浪,仿佛要冲破云霄,涤荡尽废土的阴霾!
起初,还有些人羞涩、生疏,但很快,汹涌的情感便冲垮了一切障碍。人们含着热泪,用尽全身的力气跟唱着,声音从参差不齐逐渐汇成一股整齐划一、撼天动地的洪流!每一个音符都敲击在心灵深处,每一句歌词都化作了共同的誓言!
雷蒙德这样的硬汉,眼角也湿润了,他跟着节奏,用他那粗犷的嗓音嘶吼着,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所有愤懑与豪情都宣泄出来。林薇轻轻哼唱着,看着周围一张张激动而虔诚的脸,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才是科技之外,真正能改变人心的力量。
歌声传遍了堡垒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围墙之外巡逻的士兵,也忍不住停下脚步,面向堡垒的方向,低声应和。
从这一天起,《黎明之歌》成为了希望堡的灵魂之声。它在清晨的操练场上响起,在傍晚的收工时分回荡,在每一次胜利庆典和庄严集会时被高唱。孩子们学着唱,新来的移民必须学唱。它超越了语言的隔阂,成为了连接所有“希望堡人”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纽带。
旗帜与战歌,如同精神的坐标,迅速确立了希望堡的文化核心。
一种全新的认同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群中滋生、强化。人们开始不再强调自己来自哪个废墟,曾经属于哪个团体,而是自豪地宣称:“我是希望堡人!”
他们为“破晓剑旗”的每一次升起而心潮澎湃,为《黎明之歌》的每一次唱响而热血沸腾。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转化为了更强的生产积极性、更高的战斗意志和更自觉的秩序维护。
看着广场上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听着耳边依旧隐约回荡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歌声,江辰知道,希望堡的“魂”,终于被铸就成了。
物质的堡垒可以摧毁,但一个拥有共同信念和文化的共同体,其生命力将顽强如野草,生生不息。
这面旗,这首歌,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将如同永不熄灭的烽火,在这片绝望的废土上,指引着所有向往光明的人,前赴后继,汇聚而来。
希望堡,终于有了自己的——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