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盖世悍卒 > 第434章 海外华侨

第434章 海外华侨(1 / 2)

帝国本土的改革浪潮波涛汹涌之际,江辰的目光,已如锐利的鹰隼,越过浩瀚的南海,投向了那片星罗棋布的热带岛屿与繁忙海峡。那里,生活着一群被故乡一度遗忘,却始终未曾忘记故乡的游子——海外华侨。

紫禁城的奏报,不再仅限于北方边患或内陆漕运,开始频繁出现“南洋”、“暹罗”、“吕宋”、“爪哇”等字眼,以及附着其后的、关于当地华人社区的零星信息:他们如何筚路蓝缕,开辟种植园;如何精于商贾,掌控贸易节点;又如何时常遭受西洋殖民者与当地土王的双重挤压,血泪交织。

这一日,一份由潜伏在巴达维亚的“夜不收”密探送回的长篇奏报,被径直送到了江辰的御案前。奏报没有过多涉及军国大事,而是详细描绘了当地一座颇具规模的“唐人街”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甚至略带悲悯的观察:

“……其民虽身处蛮荒,然衣冠礼仪,犹存故土之风。逢年过节,舞龙舞狮,祭拜祖先,香火不绝。街巷之间,闻闽南乡音、粤语俚语,恍如置身闽粤沿海。然其地位卑微,西洋红毛鬼视之如肥羊,苛捐杂税,动辄欺凌;土着酋长亦常勒索,性命财产,皆无保障。富者尚可贿赂以求安,贫者则如蝼蚁,任人践踏。每每望西北而泣,言及‘唐山’(华侨对故土的称呼),无不涕下,然归乡之路,阻隔重洋,且故国官府,向来视我等为弃民,归去亦无依靠,唯有忍辱偷生……”

江辰合上奏报,久久不语。他走到那幅巨大的、新绘制的包含了南洋地区的寰宇全图前,手指沿着海岸线滑动。那些陌生的地名背后,是数百万与他同文同种的血脉同胞。他们带着华夏的技艺、勤劳和智慧,在异域他乡挣扎求存,却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心中涌动,那是混杂着责任、机遇与战略考量的复杂心绪。

“弃民……”他低声重复着这个词,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不,从今日起,你们不再是弃民。你们是帝国散落在海外的明珠,是连接四海的纽带!”

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吸引华侨,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财富——虽然帝国建设确实急需资金;更是为了他们数代人积累的海外经验、商业网络、以及对当地情形的深入了解。这将是一股强大的助力,能极大加速帝国走向海洋的步伐。

数日后,一项超越常规外交渠道的秘密使命,悄然启动。使命的核心人物,是礼部一位精通南洋事务、为人机敏且对华侨抱有同情心的中年官员,名叫周怀安。他被秘密召见,授予“南洋宣慰使”的身份,带领一个精干的、包含商人、学者、医师在内的小型使团,乘坐一艘悬挂商船旗帜、实则经过武装改造的蒸汽明轮,悄然驶离广州港,目的地——华侨聚集的核心区域,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和新加坡。

几乎与此同时,一道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谕南洋侨胞书》,通过各种隐秘渠道(主要是往来商船和华侨自有渠道),开始在南洋各地的华人社区中流传。这份文书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恳切的语言,前所未有地承认了华侨的功绩与苦难:

“……朕闻尔等远涉鲸波,创业异域,栉风沐雨,备尝艰辛。虽身在万里之外,而心向故土,礼仪衣冠,恪守勿替,此皆我华夏优秀子孙也……往者,海禁森严,音问阻隔,致使尔等孤悬海外,屡遭凌虐,朕心实为悯之……今朕廓清寰宇,锐意革新,开海通商,自强不息。凡我华夏血脉,无论居于何地,皆为大胤臣民,受朕之庇护……特遣使臣,宣慰尔众,倾听疾苦,沟通声气。若有愿回故乡投资兴业者,朝廷必优加礼遇,减免税赋,提供便利;若有愿留居当地,为帝国沟通中外者,朕亦授以职衔,以为奥援……望尔等勿忘根本,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这封书信,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南洋华侨社会中激起了惊天巨浪。多少年了,他们被称为“天朝弃民”,受尽白眼,何曾得到过祖国皇帝如此亲切、如此肯定的诏书?年长者手捧传抄的诏书,老泪纵横,对着北方连连叩拜;年轻人则热血沸腾,奔走相告,“唐山”终于想起了他们!

然而,激动之余,疑虑也随之而来。西洋殖民当局会作何反应?这会不会是朝廷想要敛财的新花样?回去了,真的能得到公平对待吗?近百年的隔阂与伤痛,非一纸诏书所能立刻抚平。

便是在这种复杂难言的气氛中,周怀安的使团船只,缓缓靠上了槟榔屿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