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号最初观望,直到江辰抛出“电力债券”——年息五分,可用电费抵扣。晋商们拨了三天算盘后,带着银车堵了电力公司大门。
更精彩的是对外资的利用与防范。当英资洋行提出包建上海电厂时,江辰一面准许,一面密令张鹤龄带人“偷师”。三年后,当洋行试图卡脖子时,江南工匠已自建成更先进的机组。
“陛下如何料到洋人会留一手?”庆功宴上有人问。
江辰轻笑:“他们教织布机留一手,教蒸汽机留两手,这次岂会例外?”
七、 民心所向
电网延伸处,悄然发生着社会变革。
北京首条电车轨道贯通时,轿夫行会本要闹事,却发现坐电车的人多了,短途雇轿反增三成。更妙的是,电力灌溉让京郊荒地变良田,粮价下跌让底层百姓真正受惠。
最动人的变化在紫禁城。当太监宫女们告别烟熏火燎的烛台,当老翰林们能在电灯下校勘古籍到深夜,反对声渐渐变成了“真香”。
中秋夜,江辰特意在乾清宫召开“光明宴”。当千盏电灯与明月争辉时,他指着琉璃灯罩上的蟠龙说:
“古人雕龙祈雨,今人用电驭龙。变的不是龙,是驭龙之术。”
八、 帝国脉搏
天启二十六年除夕,帝国电力公司交出惊人答卷:全年供电损失率不足百分之五,赢利反哺国库五十万两。更重要的是,依附电网的新兴产业吸纳流民百万。
在年度报表上,江辰用朱笔圈出最不起眼的数据:市井电费每度降了五文钱。
“这才是根本。”他对张鹤龄说,“若电价贵如油,再亮的灯也照不进民心。”
开春祭天大典上,发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当礼官唱诵“风调雨顺”时,突然下起太阳雨。就在众人惶惑时,江辰朗声笑道:
“好雨知时节,正好试试新装的路灯防雨否?”
是夜,雨中的长安街灯火通明,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银河。外国使节在日记中写道:“东方帝国用十年走完了我们百年的路,他们点亮的不是灯,是新时代的曙光。”
九、 雷霆之思
深宫烛影下,江辰却在审视更深远的隐患。
“张卿,若敌国炸毁电厂,该如何?”
“若雷电击垮主网,可有备用?”
“若煤源断绝,水力风力可否替代?”
一个个问题让张鹤龄冷汗涔涔。他这才明白,皇帝看到的不仅是光明,还有光明背后的阴影。
翌日,江辰下旨成立“能源战略司”,要求三年内实现三大电网互联互备。最令人费解的是,他拨专款研究“不用煤的电”——尽管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十、 长明之路
五年后的万寿节,十八行省的电报同时传到京师:“电网贯通,山河同光。”
在太和殿接受朝贺时,江辰却命人抬来一台简陋的手摇发电机。在百官注视下,他亲手摇动把手,点亮了龙案上那盏最初的实验电灯。
“朕常想起,”他在跳跃的灯光中开口,“当年有人问,为何非要搞电力公司。”
灯影在他眼中明灭:“因为朕要的,不是一座永远靠蜡烛照亮的宫殿。”
殿外,新落成的电力调度中心里,全国电网运行图如星罗棋布。而在更遥远的未来规划图上,标注着“西南水电”“西北风电”的红色箭头,正向着未知的疆域延伸。
这一刻,所有人才真正理解:电力公司不是生意,是国策;电网不是设施,是血脉;而皇帝亲手摇出的那点星光,终将汇成照亮整个民族未来的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