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四年的初春,紫禁城太和殿内的气氛比殿外的倒春寒还要凛冽。今日大朝会的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倾国力推广电动机技术。龙椅上的江辰尚未开口,殿内已是暗流涌动。
二、 惊世演示
格物院掌院徐光启颤巍巍出列,他身后两名助手抬上一个蒙着红布的物件。
\"陛下,诸位同僚,此乃格物院最新研制之功臣——电动机。\"红布掀开,露出一个铜线缠绕的铁疙瘩。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徐光启接通电源。随着一阵嗡鸣,电动机突然转动起来,带动旁边的纺锤飞速旋转。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连接到抽水模型时,水流竟自动提升三丈之高。
\"此物一日之功,可抵百名壮劳力!\"徐光启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殿内顿时哗然。工部尚书李德裕第一个站出来:\"陛下!此乃国之利器!若用于矿山排水、纺织制造,我朝工力将提升十倍不止!\"
三、 保守派的忧虑
\"臣以为不妥!\"礼部尚书周道安疾步出列,\"此物若推广,千万工匠将衣食无着!难道要重现当年织工砸机器的惨剧吗?\"
这位三朝元老跪地泣诉:\"老臣在江南亲眼见过,一架纺车逼得百户织工投河。陛下,民心似水啊!\"
户部尚书随即拿出账本:\"一台电动机造价三千两白银,若要推广万台,便是三千万两!国库如何承担?\"
保守派官员纷纷跪谏:
\"机器运转需电,发电又要建厂,此乃无底洞啊!\"
\"西洋奇技淫巧,恐坏我朝立国之本!\"
最尖锐的反对来自兵部侍郎:\"若战时电厂被毁,依赖电动机的军工岂不瘫痪?\"
四、 张鹤龄的爆发
就在争议白热化时,角落传来一声清喝:\"诸位大人,可曾见过矿工在井下溺毙的景象?\"
众人回头,见是一直沉默的张鹤龄。这位电磁学之父脸色苍白,眼中却燃烧着火焰。
\"下官在西山煤矿亲眼所见,昨日还谈笑的矿工,今日就成了冰冷尸首。若有电动机排水,何至于此!\"他转身面对周道安,\"周大人说顾及工匠生计,可曾想过不用新机器,每年会有多少工匠死于事故?\"
工部一位主事冷笑:\"张博士莫非被西洋人蛊惑了?\"
\"蛊惑?\"张鹤龄突然解衣袒露胸膛,上面满是实验留下的灼痕,\"这些伤疤,哪一道不是为研制电机所留?\"
五、 技术之争
论战转向技术层面。保守派质疑电动机的可靠性:\"雷电之力岂是凡人可驭?万一失控,岂不是一场火灾?\"
徐光启出示实验记录:\"经千次测试,故障率不足百分之一。且可设置保险装置,确保安全。\"
又有人质疑实用性:\"南方多雨,如何防潮?北方严寒,如何防冻?\"
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站出来——刚从江南巡查归来的张崮。他展示了一份调查报告:\"臣查验过,电动机在潮湿环境下确需改进。但诸位可知,江南织坊主愿意溢价购买?因为即便算上维护成本,仍比人工便宜六成!\"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军方。水师提督郑森派副将呈上密报:西洋军舰已开始试用电动机驱动螺旋桨,航速提升三成。\"若我朝落后,海疆危矣!\"
六、 经济算盘
户部重新拨起算盘。新任侍郎王阳明(与心学大家同名)提出惊人计算:\"初期投入虽巨,但三年可回本。更可贵者,电动机将催生新产业——发电、输电、维修...预计可吸纳百万劳力!\"
他当场演示新式记账法:\"传统思维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若将相关产业一并计算,实则是笔盈利买卖。\"
反对派立即反驳:\"王侍郎纸上谈兵!工人转岗岂是易事?\"
\"那就培训!\"教育总督学陈独秀突然发声,\"各地学堂可设技能培训班,臣愿率先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