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盖世悍卒 > 第413章 新旧学问的较量

第413章 新旧学问的较量(2 / 2)

张崮在给江辰的密奏中写道:“臣观此次争论,表面是学术之争,实则是治国理念之争。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朝野分裂。”

果然,不久后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北方大儒王守仁联合十八省书院山长,上万言书要求废除新学。

六、 御前较量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论,江辰决定亲自召见双方代表。

养心殿内,一场特殊的“御前辩论”开始了。传统书院这边,王守仁引经据典,从孔孟之道讲到程朱理学,力证新学之弊。

而新式学堂的代表徐光启则带来了一堆实物:自鸣钟、望远镜、新式农具...他现场演示这些发明如何改善民生。

“陛下,”徐光启跪奏,“臣非是要废弃圣学,而是主张兼容并蓄。譬如这自鸣钟,虽为西洋所创,却可助人守时勤政,于圣学何害?”

王守仁立即反驳:“恐其以小利坏大道!”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江辰问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王先生,朕闻你书院中有不少寒门学子。若他们既通经史,又晓实务,岂不是更能为国效力?”

王守仁一时语塞。这个问题,恰恰点中了传统书院最大的软肋——许多学子虽满腹经纶,却缺乏谋生之技。

七、 意外转机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身上——陆明远的女儿陆清韵。

这位才女自幼受父亲教导,精通经史,却又私下研读新学。当她看到父亲因学术争论而日渐消瘦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匿名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守经达变”为笔名,阐述新旧学问可以互补的道理。文章文采斐然,论理透彻,在士林引起巨大反响。

更妙的是,她巧妙地用传统经义来论证新学的合理性。比如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来支持科学研究,用《周易》的“变通”思想来说明改革的必要。

这些文章甚至引起了王守仁的注意。他在给陆明远的信中说:“不知此‘守经达变’为何方高人,其论确实发人深省。”

当陆明远最终发现作者竟是自己的女儿时,震惊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

八、 融会贯通

在江辰的授意下,一场全国性的“学问融通大会”在京师举行。这次,不再是辩论,而是交流。

大会上,最受欢迎的展区是“古今并用”馆。这里展示着用新法注释的经典,用传统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比如用算术重新考据古代历法,用物理原理改进传统农具。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在大会闭幕式上。陆明远和王守仁共同为第一所“融通书院”题写匾额。这所书院既教授经史子集,也开设格物算术。

“学问本无新旧,唯有真伪。”陆明远在题词时感慨道,“是老朽执着了。”

九、 新的起点

天启二十年春,修订后的科举方案正式颁布:在保持经义为主的同时,增加实务策问;各地书院逐步引入新学课程;设立“融通奖学金”,鼓励学子兼修古今。

在金陵融通书院的开院典礼上,已经白发苍苍的陆明远看着台下既读经典又做实验的学子,老泪纵横。

他最得意的门生林致远,如今已是书院的新学教授。而他的女儿陆清韵,则成为第一位女学监,负责编纂融合教材。

“父亲,您看这些孩子。”陆清韵指着正在用新法测绘日影的学子们,“他们既能吟诵《论语》,也能计算轨道。这才是真正的学贯中西。”

陆明远点点头,望向远方。那里,一座全新的钟楼正在修建,大钟是西洋样式,刻的却是《易经》卦象。

钟声响起,清越悠扬。这钟声既不属于传统,也不属于新学,而是属于一个正在诞生的、更加包容的文明。

学术之争暂时平息了,但思想的融合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输家,因为整个民族都在争论中成长,在融合中前进。而这,或许就是文明延续的真谛——在坚守核心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如此方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