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趁机道:“电报非为取代人情,而是急人所急。譬如大夫闻讯急救,游子报平安,岂不美哉?”
那夜,两人谈到三更。次日,举人不仅不再阻工,反而说服乡民协助施工。
四、长江天堑
最大的技术挑战出现在长江天堑。如何让电线跨越这道天堑,难倒了所有工程师。
最初的方案是水下电缆,但江水湍急,施工极其困难。试铺设的三次均告失败,昂贵的电缆沉入江底不知所踪。
有洋工程师提议建造高塔悬线,但需要建造两座近百丈的高塔,造价堪比一座城池。朝中反对声音再起,认为劳民伤财。
陈廷敬数月间头发白了大半。他亲自沿江考察数百里,最终在一位老船工的启发下,想出了大胆的方案:利用江心洲作为中转,分段架设。
施工当日,长江两岸人山人海。当第一条电线成功跨越天堑,两岸电报机同时响起“滴滴”声时,围观人群中爆发出震天欢呼。许多曾经反对最激烈的老人,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天堑变通途,真是神迹啊!”
消息传回京师,江辰御笔亲题“气贯长虹”四字,命刻碑立于江岸。
五、神经网络
随着主干线路不断延伸,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开始出现:电报网仿佛有了生命,开始自我生长。
商人们意识到商机,自发出资将线路延伸到重要市镇;地方官员争相请求将本地纳入网络,唯恐落后;甚至连寺庙道观都开始学习使用电报,说是要“与天界沟通”。
在格物院,年轻的学员们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小巧灵敏的电报机。他们开始实验多路传输、密码通信等新技术。一条条电线如同神经纤维,在大地上迅速蔓延。
最让陈廷敬感动的是,当西北发生地震时,通过刚刚建成的电报网,灾情半日即达京师。朝廷立即组织救援,物资三日内就送达灾区,救活无数生灵。
曾经质疑声音最大的礼部尚书,此刻也感慨万千:“昔日孔子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今见电报,方知圣人所言不虚。”
六、星火燎原
三年期限将至时,陈廷敬再次站在曾经阻工最激烈的那个村庄。如今,电报站已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商人来打听行情,游子来发电报回家,甚至还有学子通过电报向远方的先生请教问题。
老族长拉着他的手:“陈大人,老朽糊涂啊!如今我家小子在省城做生意,早晚通个消息,比邻居串门还方便!”
望着电线杆上停歇的麻雀,陈廷敬突然领悟到: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电报网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他想起临行前江辰的嘱托:“朕要的不只是一张网,而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帝国。一处有难,八方支援;一地有喜,举国同庆。”
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当最后一条主要线路——通往西藏的电报线——接通的那一刻,整个帝国的神经网络终于完整。
夜深人静时,陈廷敬喜欢在电报总局值班。听着此起彼伏的电报声,他仿佛能听到帝国强劲有力的心跳。在这张用铁线织就的网络上,政令、商机、亲情、友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着。
一根根电线杆如同大地的琴弦,奏响着新时代的乐章。而在这乐章背后,是无数人打破桎梏、拥抱变化的勇气。这勇气,比电流更强大,比铁线更坚韧,正是推动帝国前行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