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盖世悍卒 > 第347章 怀柔四海定边陲

第347章 怀柔四海定边陲(2 / 2)

表演结束后,帝国将军亲自将精美的奖品——镶嵌着宝石的腰刀、华丽的马鞍授予获胜的草原勇士,并当众宣布:“帝国皇帝陛下有旨:凡草原健儿,骁勇善战者,皆可报名投军!通过考核者,与帝国军人同饷同酬,立功者一样封爵受赏!”

荣誉与利益,最能打动崇尚强者的草原之心。一些年轻的勇士开始心动,试探着询问参军事宜。一条新的、向上的通道,在他们面前缓缓打开。

西南:土司进城与山歌里的官话

在西南苗疆,政策的推行更为细腻。

朝廷没有急于“改土归流”,而是首先派出了由学者、医师、工匠组成的“宣慰使团”,带着礼物,拜访各大寨子的土司头人。

使者们尊重当地的“议榔”制度,并不强行命令,而是耐心交谈,赠送盐巴、布匹和优质的农具种子,派随行郎中为山民治病,展示帝国的善意。

对于影响力大的大土司,朝廷发出隆重的邀请,请他们前往北京觐见皇帝,参观帝国的繁华与强大。

一位年轻的、充满好奇的苗族大土司杨昌嗣接受了邀请。当他乘坐官船,沿着新修整的江河走出大山,看到沿途逐渐繁华的城镇、轰鸣的作坊、宽阔的官道,尤其是当他进入北京城,看到那巍峨的宫殿、琳琅满目的商品、训练有素的军队时,他所受到的冲击是颠覆性的。

紫宸殿内,江辰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他,而是以平等的礼节接待,询问苗疆的风俗和生产困难,并当场承诺:“杨土司,朕知苗疆山多田少,生活不易。朝廷可派工匠,教尔等开辟梯田,引水灌溉;可开市集,收购尔等山货药材;尔之子弟,可入京城大学,学习知识,将来归乡,造福桑梓。”

杨昌嗣被皇帝的气度和承诺深深打动。回到苗疆后,他成了帝国政策最积极的宣传者。他带头送自己的儿子去北京求学,并积极引导山民学习官话(普通话),接受新的农耕技术。

朝廷因势利导,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办了“义学”。学堂里,孩子们既学官话知中原文字,也请苗族老师教授苗文苗歌(江辰指示抢救性保护民族文化)。朗朗的读书声和悠扬的山歌,第一次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潜移默化中,隔阂在慢慢消融。山民们发现,这些“中原官”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带来的确实是好处。虽然融合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信任的种子,已然播下。

帝国的胸怀与未来的图景

边疆政策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仍有顽固的部落首领抗拒变化,仍有贪婪的边吏阳奉阴违,激化矛盾。对于前者,“夜不收”会策动其内部倾向朝廷的势力,或施加经济封锁,迫其就范。对于后者,帝国的督察御史和军法处会以最严厉的手段进行清算。

江辰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他要的不是表面的臣服,而是真正的认同与融合。他深知,一个多民族帝国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在共同利益和文化尊重的基础之上。

数年后,帝国的军队中,出现了来自草原的骁骑营,来自西南的山地营,他们穿着帝国军服,遵守帝国军纪,为自己的“大华”身份而战。

帝国的朝堂上,也开始出现一些通过科举或荐举上来的少数民族官员,虽然职位不高,却是一个巨大的象征。

边疆的经济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再也难以割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帝国的边疆,在铁血之后,正迎来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稳固的和平。一种超越族群的、对“华夏”共同体的认同感,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孕育、生长。这幅民族融合的画卷,其波澜壮阔,丝毫不逊于金戈铁马的征伐,它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塑造着一个真正伟大的、多元一体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