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爆发出感激的哭声和笑声。
第三道旨意:招抚流亡,授田垦荒。
战乱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失去土地,四处逃亡,既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江辰再次下旨:“各地流民,愿归原籍者,官府发给路引、口粮,助其返乡,并拨给荒田耕种,三年内免赋。愿就地安置者,可至各州县报名,由官府统一安排至旷土之地,计口授田,同样三年免赋,并提供种子农具。”
政策极具吸引力。许多躲藏在山林、或流浪在外的百姓,闻讯后纷纷走出。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流民安置点”,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有一碗薄粥,有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更有一个安家立业的盼头。
在黄河沿岸一片因战乱和洪水而荒废的巨大滩涂上,成千上万的流民在新任官员的组织下,开始清理杂草,挖掘沟渠,修建简易窝棚。红旗招展,人头攒动,虽然辛苦,但空气中弥漫着重建家园的希望。官员们拿着图纸(有些甚至是江辰根据记忆勾勒的水利工程草图),指挥着众人规划田地,兴修水利,试图将这片不毛之地变为未来的粮仓。
第四道旨意:以工代赈,兴修水利。
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返乡或无地可种的流民,以及农闲时节的农民,朝廷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大规模兴修被战乱破坏的道路、桥梁,尤其是整修关乎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开挖堰塘。
民夫们付出劳力,换取每日的口粮和微薄的工钱。这既避免了单纯发放救济可能导致的怠惰,又实实在在地修复了基础设施,为长远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广袤的华夏大地上,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成效与挑战并存。
这些政策的成效是显着的。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垦,绿色的禾苗再次覆盖了焦黑的田野,一度死寂的村庄渐渐恢复了炊烟和人声。社会秩序开始走向稳定,百姓的脸上渐渐有了生气。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
· 财力物力捉襟见肘: 大规模的减免赋税和投入,给新朝的财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国库主要依靠抄没前朝贪官和敌对势力的家产支撑,并非长久之计。
· 吏治考验严峻: 政策是好政策,但执行政策的官员良莠不齐。如何确保恩惠真正落到百姓头上,而非被层层盘剥,是对新朝吏治的巨大考验。监察机构的力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地方阻力仍在: 一些地方豪强对于清丈田亩、招抚流民(可能占用他们隐匿的土地)依旧暗中阻挠。
· 北疆压力: 徐锋的边军仍需维持,应对蛮族的威胁,消耗着大量的资源。
江辰在紫宸殿内,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关于民生恢复的奏章,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看到成效的欣慰,也有面对困难的凝重。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百姓吃饱饭,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如何繁荣经济,如何发展工商,如何开启民智,如何让这个饱经创伤的国家真正走向强盛,还有无数座大山需要翻越。
但无论如何,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在华朝新政的阳光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正挣扎着从战火的灰烬中复苏,焕发出顽强的生机。统一,终于开始惠及最底层的苍生黎民。而民心,就在这一粥一饭、一砖一瓦的恢复中,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