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奉阴违与经济反制,如同暗流与礁石的碰撞,虽能阻滞对手,却难以真正扭转大局。江辰深知,真正的力量根基,在于人心向背。尤其在朝廷刻意抹黑、试图将其塑造为“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藩镇军阀的背景下,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塑造自身光辉形象,争取民间乃至朝野部分人士的同情与支持,变得至关重要。
《边镇新报》这份诞生于黑水县的奇特产物,从此不再是单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使命——成为江辰手中另一柄无形却锋利的剑,一座构筑在纸墨之上的民心长城。
一场精心策划、声势浩大的舆论造势运动,以《边镇新报》为主阵地,悄然展开,其声势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与市场的喧嚣。
第一板斧:凸显边镇血泪,强调不可或缺
报纸头版,连续刊发系列重磅文章,标题触目惊心: 《北境长城永不倒:细数蛮族百年南侵史,累累血债岂敢忘?》 《安北都护府防线实录:烽火连天,谁在真正守护国门?》 《假如黑山关失守:蛮族铁蹄南下千里路,山河破碎是何年?》
文章以详实的“史料”(部分经过渲染)、悲怆的笔触,极力描绘边境地区常年面临的战争威胁和惨状,反复强调黑水县作为最前沿屏障的极端战略重要性。将黑水县的存在,与内地州郡的安宁、与帝国社稷的存亡直接挂钩,塑造出一种“黑水若失,国将不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第二板斧:神话江辰功绩,塑造英雄楷模
紧接着,宣传焦点迅速转向江辰个人。但并非生硬的吹捧,而是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有据可查”的事实: 《从微末小卒到国之干城:江将军的戎马生涯与忠君体国》 《天降祥瑞泽万民:记江将军引种高产作物,活人无数之功》 《格物强兵佑边陲:揭秘江将军改良军械、提振武备之艰辛路》 《爱兵如子,心系黎庶:江将军与黑水军民鱼水情深二三事》
文章将江辰描绘成一位集勇武、智慧、仁爱、忠诚于一身的完美统帅和能吏。他不仅是战场上的保护神,更是带来丰收的活菩萨,是科技强军的引领者,更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每一个故事都力求生动具体,甚至虚构了一些细节(如江辰与士兵同吃同住、亲自探望受伤士卒、拿出俸禄抚恤孤寡等),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
第三板斧:对比渲染,暗讽朝廷失策
在铺垫充分后,报纸开始巧妙地引入对比: 一面是黑水县军民团结一心、热火朝天搞建设、练兵备战的蓬勃景象; 另一面,则“客观”转引一些来自京城的消息(多是经过筛选或加工的),隐约透露朝中大佬们忙于党争、贪图享乐、甚至克扣边镇粮饷的“传闻”。 并不直接指责皇帝,而是将矛头指向“蒙蔽圣听的奸佞小人”、“不顾边镇死活的腐儒”。
《边镇军民一滴汗,抵过京师十场宴!》 《是谁,在背后对保家卫国的将士捅刀子?》 这类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和设问,不断挑动着读者的情绪。
第四板斧:发动群众,营造拥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