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路:转向高端定制,发挥手艺余热。
对于那些手艺精湛、年岁较长、不愿进入工坊,且家中确有特殊技艺(如刺绣、提花、缫丝)的织户,县衙提供了另一条路。
由周谨牵头,联系了几家与官府合作、专营高档货品的大商号,提出了“高端定制”的方案。县衙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帮助她们购置改良后的、更适合复杂工艺的小型织机或绣架。商号则负责提供花样设计、部分优质原料(如南方的生丝)并包销产品。
一位以刺绣闻名的老绣娘苏婆婆,起初对此将信将疑。在官府吏员的再三劝说下,她勉强接下了一单商号指定的、在锦缎上刺绣复杂如意云纹的活计。
她摒弃了以往为了追求速度而略显粗糙的针法,沉下心来,将毕生功力倾注于一针一线之中。当成品完成时,那栩栩如生的图案、细腻光滑的质感、精湛绝伦的针法,让见多识广的商号掌柜都拍案叫绝,当场开出了远超普通布匹的高价!
消息传开,那些原本绝望的老手艺人看到了希望。原来,机器并非要灭绝所有手工,而是淘汰了低效的重复劳动,真正顶尖的手艺,反而因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性而愈发珍贵。
一个小型的高端纺织合作社悄然形成,她们专门承接商号和高门大户的定制订单,产品虽然量少,但件件精美,价值不菲。苏婆婆甚至被请到了格物学院,向学员们传授刺绣技法,她的技艺被视为“值得研究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第三条路:辅助与兜底。
对于确实年老体弱、难以学习新技能、也无特殊手艺的赤贫织户,县衙并未完全抛弃。通过里甲系统进行核实后,登记造册,每月定量发放“救济粮”,确保其基本生存。同时,也安排一些诸如缝补军服、糊制纸盒等力所能及的零散活计,让其略有收入。
转型之路,注定伴随着泪水和汗水,但也有欢笑和希望。机器的轰鸣声依旧,但其中夹杂的不再全是绝望的哀鸣,也有了新的活力。
街谈巷议的内容变了: “听说了吗?东街的李家媳妇进厂了,这个月拿回来好多钱!” “苏婆婆的那幅刺绣,卖了这个数!够我家吃半年了!” “哎,老了,学不动了,好在官府还发救济粮,饿不死…”
有人拥抱新时代,有人坚守老传统,有人被时代轻轻的地托住。社会在剧烈的变革中,寻找着新的平衡。
江辰站在城头,望着远处工坊林立的烟囱和脚下渐渐恢复生气的街市,心中明白,这场转型远未结束,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但至少,此刻的黑水县,正以一种相对平稳的方式,消化着工业化带来的最初阵痛,并将这股力量,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