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发行价博弈(1 / 2)

香港文华东方酒店的套房会议室,气氛与路演时的激昂截然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专注、寸土必争的凝滞。厚重的窗帘隔绝了维多利亚港的喧嚣,长条会议桌上,一边是以徐代表为首的华泰证券承销团队,另一边是陈序、顾明、林晚晴。桌上散落着厚厚的认购意向统计报告、估值模型分析以及各种市场可比公司数据。

徐代表手中拿着一支万宝龙钢笔,轻轻点着报告上一个被重点标红的数字,语气带着投资银行家特有的、混合着专业与利益的谨慎:“陈总,顾总,林总,根据我们目前收到的所有有效认购意向,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投资者热情以及可比公司估值水平,我们建议的发行价区间在每股五十八至六十二港元之间。”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个区间,已经充分反映了路演的成功和投资者对序言科技的认可,处于我们最初预估区间的上限,是一个非常务实且能够确保发行圆满成功的价格。”

林晚晴立刻拿起计算器,快速敲击了几下,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数字,眉头微蹙:“徐代表,按照这个区间的上限六十二港元计算,对应的市盈率是x倍,市销率是Y倍。虽然低于某些纯软件公司,但相对于我们的硬件基因和当前市场的整体情绪,这个估值是否过于激进?如果后市表现不及预期,对公司的品牌和股价压力会非常大。”她的担忧基于财务官对风险和稳定性的本能考量。

顾明推了推眼镜,审视着那份可比公司名单,冷静地提出异议:“徐代表,这份可比公司名单里,有几家公司的业务模式与我们并不完全具备可比性。我们的‘生态’价值,尤其是AI和开放平台带来的未来增长潜力,是否在这个估值区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认为,市场愿意给予序言科技一定的溢价,正是看中了我们这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模式。”

徐代表团队的一位副手立刻回应:“顾总,我们理解序言科技的独特性。但估值最终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承接。我们必须考虑到上市后股价的稳定性和为后市留出足够的上涨空间。过于激进的定价,可能会导致‘破发’风险,这对公司、对投资者、对我们承销商,都是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陈序一直沉默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着天平两端的重量。他没有看那些复杂的数据模型,而是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徐代表,那几家最顶级的、给出了长期持有承诺的主权基金和产业基金,他们的认购意向,集中在哪个价格区间?”

徐代表愣了一下,迅速翻动资料,回答道:“他们……他们的报价普遍偏向保守,大多落在五十八到六十港元的下半区间。这些机构的风格向来稳健,更看重安全边际。”

陈序点了点头,又看向林晚晴:“晚晴,如果我们取六十二港元的上限,以我们的现金流和储备,即使短期内没有后续融资,支撑现有战略推进和‘前瞻实验室’的投入,能维持多久?”

林晚晴在心中快速盘算了一下,肯定地回答:“至少三年。如果生态变现和AI赋能的效果达到预期,这个时间还会更长。”

陈序再次沉默,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和几人略显沉重的呼吸。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定价权,掌握在这个一直沉默的男人手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更是对公司未来信心的直接体现,是一场与市场预期的微妙心理博弈。

良久,陈序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徐代表,又看向自己的两位战友,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认为,六十二港元,不够。”

徐代表瞳孔微缩,身体下意识地前倾:“陈总,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陈序一字一顿地说,“序言科技的价值,不应该被市场的短期情绪或者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所定义。我们讲述的生态故事,我们构筑的技术壁垒,我们拥有的‘国家队’身份,以及我们团队的执行力,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敢为自己的未来定一个匹配的价格,又如何让投资者对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