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红楼梦之花袭人准姨娘上位记 > 第230章 红香圃传哀谶语,金闺宴现不祥音

第230章 红香圃传哀谶语,金闺宴现不祥音(2 / 2)

林姑娘在一旁,见他为难,便轻声道:“你多喝一盅酒,我替你说罢。”

宝玉如蒙大赦,真个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只听林黛玉不慌不忙,清声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起初“落霞与孤鹜齐飞”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何等壮阔,可接上“风急江天过雁哀”,那意境陡然就变了,尤其是“折足雁”、“九回肠”,听得人心下蓦地一沉。

最后那句“鸿雁来宾”出自《礼记·月令》,本是季秋的物候,此刻听来,却像预示着某种宾客散尽的终局。

厅内静了一瞬,才有人强笑着打趣:“林妹妹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

黛玉面上淡淡的,随手拈了一粒榛瓤,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这酒底巧借“榛”与“砧”同音,却言“非关”,那“万户捣衣声”本是盛世之音,她偏说“何来”,隐隐透出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孤清,甚至……甚至带着点不祥的预兆,仿佛那安宁祥和的“万户捣衣声”早已远去,或终将不存。

随后,我与鸳鸯、平儿等人行的令就简单多了,不过说一句带“寿”字的俗语,讨个吉利罢了,不值多记。

大家又轮流乱划了一阵拳。

上面湘云又和宝琴对了手,李纨奶奶和岫烟姑娘对了点子。

李纨射了一个“瓢”字,岫烟便覆了一个“绿”字。

想来是“弱水三千”与“绿水人家绕”之类的典故,二人会意,各饮一口,倒也平淡。

只是湘云这回划拳却输了,该她向赢家宝琴请酒面酒底。宝琴姑娘年纪虽小,却促狭,笑道:“请君入瓮。”

大家想起方才湘云传递消息被罚的事,都笑起来,说:“这典用得恰当!”

湘云也不扭捏,张口便来:“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她声音响亮,气势也足。

“奔腾砰湃”是欧阳修《秋声赋》里的句子,本就萧瑟,“江间波浪兼天涌”出自杜甫《秋兴》,是乱离之象,“铁锁缆孤舟”是骨牌名,听着就艰难竭蹶,“一江风”是曲牌,却遇着“不宜出行”的时宪话……

这连在一起,哪里是行令取乐?分明是一幅在惊涛骇浪中挣扎,前路艰难、动辄得咎的险恶图景!

我听着,心头莫名地一紧。

众人虽笑说“好个诌断了肠子的”,但那笑声底下,似乎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又听她催说酒底。

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顺手拣了出来,吃那脑子。

众人等不及,催她:“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

湘云便用筷子举着那半个鸭头,环视我们一圈,眼光最终落在我身上,哈哈笑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众人一听,轰然大笑,连宝玉都笑得前仰后合。

这满厅的喧闹,金樽玉箸,锦绣华裳,不知怎的,竟让我生出一种站在危楼上看戏的恍惚感。

那“折足雁”的哀鸣,“不宜出行”的谶语,像几丝冰冷的雨线,猝不及防地穿透这红香圃的暖香,落在心上,留下一点湿漉漉、沉甸甸的痕迹。

我低头抿了一口酒,那醇厚的绍兴黄酒,此刻尝在嘴里,竟隐隐泛出了一丝苦涩。

这偌大的贾府,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日子,难道真如那江间孤舟,终有一日会……

我不敢再想下去,只觉腕上那只平日里觉着轻巧的虾须镯,此刻也沉甸甸地坠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