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巅峰对决!(1 / 2)

ISSO竞赛的最终答辩环节,如同风暴眼中短暂的平静,压抑着即将爆发的、决定最终排名的雷霆。

营地最大的报告厅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有实质的块垒,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台下,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学者、往届获奖者、以及大赛组委会的资深裁判们正襟危坐,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聚焦在即将登台的最后几支队伍身上。

中国队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出场,这是一个微妙的位置,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前面队伍的优劣已然呈现,他们需要在疲惫的评审神经上,刻下最深的印记。

后台准备区,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孙领队和几位辅导老师面色严峻,反复检查着展示用的PPT和备份数据。

赵文武不停地做着深呼吸,试图平复过于急促的心跳。

张浩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用疼痛来驱散脑海中最后一丝杂念。

李慕雪则一遍遍默诵着可能被问及的关键点,眼神专注而锐利。

袁凡站在稍远处的窗边,望着窗外被晨曦染上一层金边的远山。

他的侧脸在光线下显得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疏离感。

只有熟悉他的人,比如李慕雪,才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唇角,看出那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汹涌的斗志。

他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父亲送的那枚“守正出奇”的玉章,冰凉的触感让他纷繁的思绪沉淀,最终凝聚成一片澄澈的坚定。

“框架的高效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筛选》。”

主持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会场,也穿透了后台厚重的隔音门。

袁凡深吸一口气,转过身。

他的目光与李慕雪、赵文武、张浩依次交汇,无需言语,一种名为信任与默契的力量在四人之间无声地传递、共振。

他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队服衣领,率先迈步,走向那扇通往舞台的门。

灯光聚焦,脚步声在寂静的会场里回响。袁凡稳步走上讲台,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带着先入为主偏见的陌生面孔,最后落在了评委席中央几位白发苍苍、目光如炬的老者身上。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袁凡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语,带着一种奇特的、抚平躁动的沉稳力量,“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项关于材料筛选的研究,更是一次在特定条件下,关于科研自主性与创新路径的探索。”

他没有按照常规套路,直接切入技术细节,而是开宗明义,点明了他们这项工作的特殊背景和更深层的意义。

这大胆的开场,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连几位原本有些疲惫、靠在椅背上的评委,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

接着,袁凡才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他们的工作。他利用精心准备的PPT,从课题面临的困境(商业软件限制与黑箱风险)讲起,到他们破釜沉舟的决定(放弃指定软件,自建计算框架),再到核心算法设计(机器学习预筛选、多尺度计算验证)、框架搭建过程、以及最终呈现的、令人惊艳的计算结果和材料优化方案。

他的陈述逻辑极其严密,如同最精密的数学推导,层层递进,无懈可击。每一个技术选择背后,都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必要性论证;每一个呈现的数据点,都伴随着清晰的误差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

尤其是当他们自主框架的计算结果,与使用商业软件队伍的常规结果进行对比,显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丰富的物理图像时,台下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叹。

这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篇关于如何在技术壁垒下实现科研突围的宣言!

马克坐在美国队的区域,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原本以为中国队不用商业软件是自寻死路,没想到他们竟然真的另辟蹊径,而且做得如此出色!

那份从容自信,那份对技术的深刻掌控,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一丝恐惧。

答辩环节,如同预料般,狂风暴雨般袭来。

首先发难的是一位来自欧洲某顶尖理工大学的材料学教授,他以苛刻和挑剔着称。

“年轻人,我必须承认你们的想法很大胆。”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质疑,“但是,你们如何证明你们这个……嗯,‘自主框架’的计算结果,比经过数十年工业验证的商业软件更可靠?要知道,科学不是冒险游戏,材料的研发需要严谨和可重复性!”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