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考试的风波刚刚平息,团队合作项目又接踵而至。
这个项目要求各队在三小时内,利用提供的有限材料,设计并搭建一个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物理装置,并撰写详细的设计报告。
题目极具开放性和挑战性,极大地考验团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中国队抽到的任务是:搭建一个能够利用环境能量(如光能、温差、振动等)自主运行,并能够传递一个微小物体超过一定距离的“微型能量传输系统”。
这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题目,涉及物理、材料、机械甚至控制等多个领域。
拿到题目后,中国队四人迅速围拢在一起。
“环境能量……自主运行……传递物体……”赵文武挠着头,“这范围也太广了,从哪儿入手啊?”
张浩看着提供的材料清单——一些太阳能电池片、热电偶、压电陶瓷、小电机、齿轮、连杆、轻质材料等,眉头紧锁,感觉无从下手。
李慕雪则快速在白纸上画着草图,思考着几种可能的能量转换和机械传动方案。
袁凡没有急着发表意见,他拿起那几片压电陶瓷片,在手中轻轻摩挲着,又看了看窗外被风吹动的树叶,目光闪动。
“常规的思路,是利用太阳能或者温差发电,驱动一个小车或者传送带。”袁凡缓缓开口,“但这样效率不高,而且装置会比较复杂。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他拿起一片压电陶瓷片,解释道:“压电效应,可以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能。如果我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利用风能或者……甚至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轻微振动,来驱动压电片发电,然后用产生的微弱电能,去控制一个更精巧的、非连续性的‘跳跃’或‘弹射’机构,来实现物体的传递?”
这个思路极其大胆,跳出了传统的框架,将能量采集和物体传递巧妙地结合在一个更简单、更富创意的装置中。
李慕雪眼睛一亮,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对!这样可以避免复杂的持续动力系统,专注于瞬间的能量释放和精准控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类似‘弩’的蓄能机构,用压电产生的电能来触发释放!”
赵文武和张浩也听得兴奋起来,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可是……压电产生的电很微弱,能触发机构吗?”张浩提出了实际的疑问。
“这就需要精密的机械设计和电磁铁的高效利用了。”袁凡胸有成竹,“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或者齿轮组进行蓄能,将微弱的、持续的能量储存起来,达到阈值后瞬间释放。电磁铁只需要一个短暂的脉冲电流就能动作。”
方案确定,四人立刻分工合作。袁凡负责核心的机械结构和能量触发设计,李慕雪负责电路连接和能量管理,赵文武和张浩负责材料加工和辅助搭建。
就在他们紧张忙碌的时候,隔壁工作台的美国队那边传来一阵不小的动静。马克似乎与队友发生了争执,声音有些激动。
“……这个方案行不通!太复杂了!时间根本不够!”
“那你说怎么办?!”
“也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思路……”一个队员低声嘀咕道,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中国队这边。
马克烦躁地挥了挥手,最终还是压低了声音,团队内部似乎达成了某种妥协,但气氛明显变得有些诡异。
袁凡将这一切听在耳中,但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他专注于将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组装起来,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干扰都无法穿透他内心的宁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各个团队的工作台上都逐渐呈现出装置的雏形。中国队的“压电触发式微型投射器”也逐渐成型,结构精巧,充满了想象力。
然而,就在项目时间还剩最后半小时,袁凡正准备进行最后的调试时,意外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