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项目,”袁凡似乎看出了她细微的情绪变化,转移了话题,“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就要多靠你了。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提到共同奋斗过的项目,李慕雪的精神微微一振,她抬起头,迎上袁凡的目光,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和自信:“放心吧,交给我。你……你在那边,也要照顾好自己,别光顾着做实验。”
“我会的。”袁凡点了点头,顿了顿,补充道,“保持联系。”
简单的四个字,却像是一句承诺,驱散了李慕雪心中些许的不安。
她的脸颊微微泛红,轻轻“嗯”了一声,嘴角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发自内心的、清浅的笑容。
雪,还在窗外静静地下着。机房内,少年少女之间,那份朦胧而真挚的情感,在离别的背景下,显得愈发清晰而珍贵。
……
几天后,袁凡在周铸的陪同下,前往位于明珠市郊高科技园区的国家凝聚态物理实验室(筹)报到。
实验室的主体建筑是一栋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银灰色大楼,与明珠大学古朴的校园风格迥异。
门口有严格的安保检查,进出都需要刷卡和身份验证。
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严谨、高效、而又略带压抑的氛围。
接待他们的是张院士团队里的一位资深研究员,姓秦,约莫四十岁年纪,身材瘦高,戴着黑框眼镜,表情严肃,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
他带着袁凡熟悉环境,办理手续,分配办公位和计算资源。
实验室内部空间巨大,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走廊里来来往往的研究人员,个个行色匆匆,眉头紧锁,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
巨大的超导磁体、精密的激光系统、嗡嗡作响的低温设备……各种前所未见的高精尖仪器,让袁凡这个见惯了大学实验室设备的天才,也感到了一丝震撼和压力。
这里,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是国家投入巨资打造的科研重器,也是无数顶尖大脑激烈碰撞、争夺学术制高点的无声战场。
秦研究员将袁凡带到一个靠窗的、相对独立的工位前,言简意赅地交代:“这是你的位置。内网权限、文献数据库、计算集群账户都已经开通。
张院士最近在京都开会,他交代了,你先熟悉环境,阅读团队近三年的核心论文和项目资料,尤其是关于‘拓扑量子计算实现路径’和‘非常规超导机理’这两个方向。
一周后,团队组会,你做一次文献综述报告。”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对年龄的特别关照,只有最直接的任务和要求。
袁凡平静地接受了一切。
他放下简单的行李,坐在属于自己的工位上,打开电脑,连接上实验室的内部网络。
瞬间,海量的文献、数据、内部报告如同潮水般涌现在他面前。
他知道,过去的荣耀和光环,在这里已然归零。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特殊关照的少年班天才,而是这个国家级团队里最年轻、资历最浅的一员。
一切,都需要用实力和成果来重新证明。
他没有丝毫畏惧,眼中反而燃起了更加炽烈的斗志。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实验室里那混合着电子仪器、液氮和打印墨水味道的独特空气,然后移动鼠标,点开了第一篇需要阅读的、长达数十页的顶级期刊论文。
窗外,雪后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照射在覆盖着白雪的远山和园区内其他建筑的屋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一个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征程,就在这片洁白与光芒中,正式开启了。
袁凡的目光,越过眼前的电脑屏幕,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隐藏在复杂公式和实验数据背后的、等待他去探索和征服的、物理学的全新边疆。
他的手指,轻轻落在键盘上,敲下了在这个新舞台上的第一个字符。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属于袁凡的,更加宏大的传奇,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