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 2)

时序悄然滑入深秋,明珠大学校园里的色彩愈发浓烈而深沉。

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与依旧倔强地保持着翠绿的松柏,交织碰撞,在澄澈高远的蓝天下,渲染出一幅绚烂到近乎悲壮的油画。

然而,在这极致绚烂的静美之下,涌动的暗流却愈发急促、汹涌,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空气中那令人窒息的低气压。

物理学院青年学者论坛的海报,已然贴满了各大学院和食堂门口的公告栏。

烫金的字体,庄重的设计,无不彰显着这次论坛的高规格。

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报告人名单中,那个与一众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名字并列的,格外年轻的:“少年班,袁凡”。

这个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物理学院,甚至引起了学校更高层面的关注。

一个少年班的学生,破格登上主要为青年学者和资深研究生设置的学术论坛做报告?

这在明珠大学的历史上,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更何况,报告的主题并非简单的读书心得或课程项目,而是涉及他所在团队那个颇具前沿性的模拟项目,以及……

传闻中那份引发了省委书记关注、间接导致了刘一手教授团队吃瘪的、关于资源分配的数据分析!

一时间,议论纷纷,猜测四起。

“袁凡?就是那个在数学课上让韩老怪都击节赞叹的新生?”

“听说背景深不可测啊!上次少年班资源被抢,就是他一手推动解决的!”

“陈庚院士这次可是力排众议,硬把他塞进去的!胆子真大!”

“刘一手教授那边能善罢甘休?等着看好戏吧!”

“哼,哗众取宠!一个毛头小子,能讲出什么花来?别到时候在台上出丑,连累陈院士丢脸!”

羡慕、嫉妒、好奇、质疑、幸灾乐祸……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袁凡这个名字,在论坛正式开始前,就已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和风暴眼。

……

少年班内部,气氛同样微妙。

赵文武自然是兴奋异常,与有荣焉,仿佛即将登台的是他自己。

他拍着胸脯向袁凡保证:“哥们儿,放心!论坛那天,我组织咱们班的人都去给你捧场!保证气势上不能输!我倒要看看,谁敢在台下起哄!”

李慕雪则更加务实,她将自己关在机房,帮着袁凡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报告用的PPT,打磨每一个公式的推导,斟酌每一句陈述的措辞,确保逻辑无懈可击,数据精准无误。

她的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要将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丝瑕疵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里,关于边界条件的假设,可能需要再补充一个引证,免得被人质疑基础不牢。”

“这张数据对比图,颜色区分可以更明显些,让台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差异。”

她不时提出修改意见,语气认真,不带任何私心,只有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和对同伴成功的深切期盼。

张浩则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后勤工作和数据复查任务,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与有荣焉”的坚定。

他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表达着对袁凡毫无保留的支持。

袁凡自己,则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外界的纷扰,似乎并未对他造成多少影响。

他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准备报告,作息规律得近乎刻板。

只是,在他偶尔凝神思考的间隙,那双清澈的眼眸深处,会掠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凝重。

他清楚地知道,这次论坛报告,绝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展示。它更像是一个舞台,一个擂台。

陈庚院士将他推上前台,既是赏识和提携,也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和反击,是对旧有学术秩序和资源分配模式的一种挑战。

而他袁凡,就是陈院士手中最锋利的那把“剑”,也是被推至风口浪尖的“盾”。

他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台下那些可能抱有善意的学者和同学,更有无数审视、挑剔、乃至充满敌意的目光。

刘一手教授派系绝不会坐视他在这样一个公开场合“扬名立万”,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发难。

报告本身的学术质量是根基,但能否在可能出现的“盘外招”和突发状况中稳住阵脚,从容应对,才是对他心性、智慧和应变能力的终极考验。

他回想起爷爷袁泽那深邃的目光和那句“谋定后动”,回想起奶奶王小莎关于“铠甲与利剑”的教诲,回想起父亲袁天那沉默却坚实的背影。

家人的力量,如同无形的暖流,在他心间涌动,给予他面对风暴的勇气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