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明珠大学,面临的是学术领域的挑战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而他在汉东,面对的是关乎一省发展、千万民生的宏大棋局。
父子二人,身处不同的战场,却仿佛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的接力。
……
而在东海之滨的明珠市,市委大院深处的一栋小楼里,书房灯火通明。
袁泽并没有如袁凡猜测的那样早已休息。
他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正在审阅一份厚厚的文件——《明珠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份方案,凝聚了他上任以来对明珠市高教体系的深入调研和深刻思考,旨在打破资源垄断、优化学科布局、激发创新活力,其核心思路,与在汉东推动的“刮骨疗毒”和“数字汉东”一脉相承,都指向了“破旧立新”这四个字。
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被距离过滤得模糊不清的城市夜籁。
袁泽看得极为仔细,不时用红笔在文件上做着批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当他看到方案中关于“建立透明、竞争性的学术资源分配平台”以及“破除‘学阀’现象,保障中小团队和基础研究资源”的相关条款时,笔尖微微停顿了一下。
他想起了傍晚时分与孙子袁凡的那通简短通话。
袁凡提到少年班计算服务器被挤占的事情,虽然语气平静,只是客观陈述,但以袁泽的洞察力,如何听不出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他这份改革方案所要着力解决的沉疴痼疾?
“小家伙,嗅觉倒是敏锐。”袁泽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带着长辈对出色晚辈的欣赏。袁凡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从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这份智慧和洞察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过很多浸淫官场多年的干部。
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摘下老花镜,轻轻揉着眉心。
推动高教改革,其难度和阻力,丝毫不亚于在汉东清理腐败集团。
高校系统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知识分子聚集,舆论关注度高,处理起来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策略艺术。
孙子无意中提供的这个“案例”,更像是一个微缩的警示,提醒他改革面临的现实土壤是何等板结。
他拿起放在书桌一角的家庭相框,里面是去年春节的全家福。
照片上,袁天沉稳,姜如烟温婉,袁凡眼神清亮,王小莎气质雍容。一家人的笑容,是他在繁杂政务之余,最重要的慰藉。
“根正,苗才能壮。”他低声自语了一句。对于袁凡,他寄予厚望,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健康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长,而不是过早地依赖家族的荫庇。
这也是他同意袁凡去少年班,并嘱咐王小莎不必过度关照的原因。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秘书:“明天上午,请教育局李局长、财政局张局长,还有发改委王主任,到我办公室一趟,专题研究高教改革试点方案的配套保障措施。”
放下电话,袁泽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明珠市的璀璨夜景,眼神锐利而坚定。改革,如同春汛,既然已经看到了冰层下的涌动,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它破冰而出,奔流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