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叹气道:“刘教授说了,他们那个‘量子信息与物质科学中心’是学校重点扶持的‘高峰学科’,优先级最高。咱们少年班的项目‘方向分散’,‘需求不迫切’。”
“放屁!”赵文武愤愤不平,“不就是看陈老师脾气好,不争不抢吗?我爸说了,这年头,老实人就得吃亏!”
袁凡默默地听着,没有参与讨论。
他想起下午在公告栏看到的一些通知,以及刚才路过一些实验室时看到的设备情况。
资源分配不公,在任何地方都存在,尤其是在学术圈,更是常态。
少年班作为特殊人才培养计划,虽然备受关注,但在实际的资源争夺中,往往因为学生流动性大、项目偏向基础、缺乏强有力的“山头”支撑,而处于弱势地位。
陈庚院士,他略有耳闻,是国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学术造诣极深,但性格确实有些清高,不擅,或者说是不屑于这种行政和资源的争斗。
而那位刘一手教授,则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学阀”型人物,学术能力有,但更擅长整合资源,拉项目,建团队,形成了庞大的势力。
这只是他入学第一天捕捉到的一个微小信号,却已然折射出这所顶尖学府内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不行,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赵文武越说越激动,掏出手机,“我给我爸打个电话,让他跟校领导反映反映!太欺负人了!”
“文武,算了。”那个戴眼镜的男生劝阻道,“你爸出面,影响不好。而且刘教授那边……关系硬得很。”
赵文武犹豫了一下,似乎也想到了什么,悻悻地收起了手机,嘟囔道:“那怎么办?就眼睁睁看着咱们的设备又被抢走?”
一直沉默的袁凡,此时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桌边几人都安静了下来:“设备是学校的公共资源,分配应该有明确的制度和流程。
少年班的项目需求,应该通过正式的渠道,向学院和学校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和论证报告。”
他顿了顿,看向刚才议论的几个同学:“你们知道具体的申请流程和截止日期吗?或者,有没有形成书面的、数据化的需求报告?”
几个人面面相觑。他们光顾着生气和抱怨,这些具体的事情,还真没仔细研究过。平时都是辅导员宋老师或者陈院士在操心。
赵文武愣了一下,看着袁凡那副冷静得近乎“学术”的态度,忍不住撇撇嘴:“哥们儿,你这刚来,不懂。流程?报告?那都是走个过场!关键还是看谁说话管用!”
袁凡没有反驳,只是淡淡地说:“流程和报告,是讲道理的基础。如果连道理都不讲,那才是真的没办法。”
他站起身,端起餐盘:“我吃好了,先回宿舍了。”
看着袁凡离开的背影,赵文武挠了挠头,对旁边的人说:“这哥们儿……有点轴啊。不过,他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
那个戴眼镜的男生若有所思:“他是新来的袁凡吧?听说……是汉东省的高考榜眼,直接被陈院士点名要过来的。”
“汉东来的?”赵文武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再次看向袁凡消失的方向,心里那种好奇感更重了。
这个新室友,似乎不只是性格闷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