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 > 第448章 “数字”浪潮下的暗礁与旧船

第448章 “数字”浪潮下的暗礁与旧船(2 / 2)

他停顿了一下,让话语的力量渗透进去。

“至于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基金,更大力度地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民间投资!

数据共享的障碍,部门利益的壁垒,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坚决予以破除!

这件事,省委有明确要求,发展有内在需要,人民群众有热切期待!

再难,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没有退路!”

他最后几句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清晰地表明了他推进“数字汉东”的决心,不容置疑,也不容打折。

会场上一片寂静。

邹宇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些,他深深看了袁天一眼,没有再说话。

钱沛和其他人也都低下了头,或假装记录,或若有所思。

袁天知道,这番交锋,他暂时占据了上风。

但他更清楚,真正的、更艰巨的较量,在会议之后,在每一项具体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在每一个数据接口的开放权限上,在每一笔资金的审批流程里,才刚刚开始。

邹宇们代表的旧有惯性,绝不会因为一次会议上的哑口无言而轻易退却。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汉东的冬夜,寒冷而漫长。

省委大院和各政府部门办公楼,许多窗户依然亮着灯,但那灯光下进行的工作,却各不相同。

在省审计厅,于圣遗书记带领的团队,或许仍在为“北部经济带”的资金谜团而绞尽脑汁,面对那只“无形的手”感到无力。

在清河市,那家完成“洗白”的万山矿业,在新的分工方案下,或许正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名义,酝酿着新的动作,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在一些非公开的场合,关于省里高层可能存在“新保护伞”的流言,或许仍在某个小圈子里悄然传播,内容隐晦,指向难明,却足以在本就微妙的人心中,投下更多的猜忌与不安。

袁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路灯在寒冷空气中形成的光晕。

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勾勒出繁华的轮廓,却也照不见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暗角。

王海山的“破”,为他扫清了障碍,但也将更复杂的局面推到了他的面前。

他不仅要面对旧势力的惯性抵抗,还要警惕新的利益结合可能形成的暗流。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袁天收回目光,走到桌前,拿起听筒。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是省委书记王海山。

“袁天同志,还没休息?”

“王书记,还有点文件需要处理。”袁天答道,心中微微一动,王海山很少在这个时间点直接给他打电话。

“嗯。”王海山在电话那头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数字汉东’的会,开得怎么样?”

袁天简要汇报了会议的情况,重点提到了邹宇等人的不同意见。

王海山安静地听完,没有立刻评价,只是说:“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他的话语简短,却意味深长。

“我明白,王书记。”袁天道。

“明白就好。”王海山的声音依旧平稳,“记住,省委支持你。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既要敢于亮剑,也要讲究策略。有些人,有些事,急不得。”

袁天心中凛然。王海山这话,似乎意有所指。是在提醒他注意邹宇这些本土派?

还是……在暗示清河那边,或者安欣分工调整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考量?

“请王书记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袁天沉声应道。

“好。”王海山没有再多说,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袁天缓缓放下听筒,重新走回窗前。

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但他的心情,却比刚才更加凝重。

王海山的这个电话,看似是寻常的关心和询问,实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提醒和警示。

汉东的这场“刮骨疗毒”与“涅盘重生”,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曲折。

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但春天的气息,似乎还隐匿在遥远的地平线之下。

这一夜,汉东省城的许多盏灯,都亮得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