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寒潮与新芽!(2 / 2)

袁天微微颔首。

钱沛是王海山来了之后调整到财政厅的,作风稳健,懂得审时度势。

他的表态,意味着在省级层面,来自关键部门的阻力正在消弭。

王海山的“破”,确实为他的“立”扫清了最关键的路障。

以往那种在资金、土地、政策协调上遇到的、来自吕梁、赵衡余党或观望派的无形掣肘,如今已大大减少。

许多部门和地方官员,为了在新格局下表现积极,或者至少不被贴上“落后保守”的标签,对袁天主导的项目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配合。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但袁天深知,权力的更迭如同大河改道,表面的平静下,淤积的泥沙和暗藏的漩涡,绝不会轻易消失。

“很好。”袁天的肯定让吕孟庆松了口气,“孟庆,要抓住这个窗口期,全面提速。硬件建设要快,但软件和生态建设更要提前谋划,同步推进。

人才引进的政策细则,尤其是安家费、子女教育、科研启动经费,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要清晰、合理,能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的快速审查和保护通道,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走廊’,更是一个能让创新种子落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生态系统。”

他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仅着眼于当下的建设,更布局于长远的未来。

这与吕梁时代那种只顾眼前政绩、大干快上留下一堆烂摊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吕孟庆频频点头,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被理解和支持的振奋。

汇报接近尾声,袁天合上手中的规划图,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语气随意地问道:“孟庆,你对清河市那边的情况,了解多少?我指的是……那边的矿业。”

吕孟庆愣了一下,科技局长的大脑迅速检索着与“清河”、“矿业”相关的信息,脸上露出一丝困惑。

清河市是汉东省着名的资源重镇,以丰富的煤炭和多种有色金属矿藏闻名,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省中上游,但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官场生态也以“封闭”、“排外”、“利益板结”着称。

这与高大上的“数字科创走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省长,清河……是咱们省的资源重镇,矿业经济占比很高,财政和就业都指着这个。不过……”

吕孟庆斟酌着用词,他知道袁天不会无缘无故问起一个不相干的领域,“那边的情况,据说一直比较复杂。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各种关系网很深。以前……以前和吕梁、赵衡他们,走得好像也比较近。”他最终还是点出了那层敏感关系。

袁天“嗯”了一声,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没有再深入追问,只是淡淡地叮嘱了一句:“‘数字科创走廊’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高端装备的支撑。

清河这样的传统工业基地,如果能转型升级,和我们形成产业链互补,潜力很大。

你多留意一下那边的动向,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或者……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

吕孟庆虽然心里依旧疑惑,不明白省长为何突然对那个“黑乎乎”的地方产生了兴趣,但还是郑重地答应下来:“好的,省长,我会留意的。”

袁天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远处朦胧的城市轮廓。

吕孟庆的困惑在他意料之中。他提起清河,并非一时兴起。

陈浪之前向他隐晦提及的、关于清河市“万山矿业”在吕、赵倒台后的异常动向,以及可能存在的、试图“洗白”并寻找新“保护伞”的迹象,始终在他心头萦绕。

他相信王海山主导的、正在深入推进的专项整理活动,最终会清理到这些更隐蔽的角落。

但在那之前,他需要心中有数,需要了解那片土地下,除了矿藏,还埋藏着怎样的秘密和风险。

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考验。

既不能越俎代庖,干预纪委和政法系统的办案,也不能对潜在的风险和新的腐败苗头视而不见。

他必须在“立新”的同时,保持对“除垢”进程的敏锐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