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州,乃至汉东全省,那些原本对“数字科创走廊”持观望态度的本土企业家、金融机构,此刻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之前袁天拜访过的、在城北老工业区艰难求存的“红星”农机配件厂的老厂长,激动地给厂里技术科打电话:“快!把咱们老师傅们那些压箱底的技术绝活都整理出来!
袁市长说的那个‘共享精工车间’,咱们必须参加!有大资本进来了,咱们的好手艺不愁没用武之地!”
多家本地的商业银行行长,纷纷主动联系市金融办和“腾龙”工业园管委会,表示愿意为入驻“走廊”的科技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之前的惜贷、慎贷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反应。在“杨柳”片区,几位在抗灾中深受感动的居民代表,自发组织起来,找到片区改造指挥部,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想要捐给“走廊”建设!
被指挥部工作人员婉言谢绝后,他们激动地说:“我们知道这点钱不算什么,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袁市长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干事的好官,他搞的这个‘走廊’是为了京州更好的未来,我们支持他!”
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和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心资本”,虽然无法用金钱衡量,但其蕴含的能量和赤诚,却远超任何巨额投资。
它让袁天推动的改革和发展,拥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王小莎掀起的资本风暴和随之而来的民心所向的双重冲击下,胡金茂原本看似稳固的阵营,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松动和分化。
一些原本依附于胡金茂、指望通过“北部经济带”分一杯羹的本土企业和地方官员,开始私下里频繁接触京州方面。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数字科创走廊”所代表的未来产业方向和蕴含的巨大机遇,远非“北部经济带”的传统模式所能比拟。
继续绑在胡金茂的战车上,很可能错失这次历史性的发展机会。
省发改委一位之前对京州项目多有刁难的处长,私下里对亲信感叹:“风向变了啊……再跟着胡省长硬顶,恐怕要成历史罪人了。
袁市长那边,听说很记仇啊……” 话语中充满了忐忑和后悔。
甚至连胡金茂的核心圈层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位与他关系密切的副省长在一次私下聚会中,委婉地提出:“金茂省长,京州那边势头太猛,又有资本加持,恐怕是压不住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转变一下思路,寻求一些合作?至少不能让‘北部经济带’完全被边缘化。”
胡金茂听着这些言论,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感觉自己如同坐在一座正在融化的冰山上,脚下的根基正在加速松动。
他知道,自己之前依靠行政权力构建的壁垒,在资本和民意的洪流面前,正在土崩瓦解。
釜底抽薪。
王小莎这精准而凶猛的一击,不仅为袁天的“数字科创走廊”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更从根本上动摇了胡金茂的权威和阵营,为汉东僵局的最终打破,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资本的力量,如同咆哮的洪流,开始冲刷着一切阻碍,重塑着汉东的权力版图和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