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也在悄然布局。他通过母亲王小莎的渠道,了解到胡金茂京都之行的部分动向,特别是其与吴老会面的情况。
这让他对胡金茂的底线和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示在京州的团队,更加注重工作留痕和程序规范,尤其是在重大决策、资金使用和人事任免上,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视。
他深知,对手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他的破绽,他绝不能授人以柄。
此外,他也在积极拓展自己在更高层面的人脉。
他利用“数字科创走廊”国家级试点的平台,主动与来自国家部委、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领导建立联系,汇报进展,听取意见,展示京州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成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员,更试图成为一个能够连接各方资源、推动特定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
这种基于事业和能力的“朋友圈”,虽然不如血缘或派系关系牢固,但却更具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他甚至主动给父亲袁泽打了一个电话,没有诉苦,也没有请求帮助,只是简单汇报了京州近期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
袁泽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知道了。站稳了,别趴下。”
这句简短的话语,让袁天感受到了如山般的父爱和无声的支持。他知道,父亲虽然不会直接插手,但必然在更高的层面关注着,并在必要时,会为他提供最关键的支撑。
然而,就在胡金茂和慕容田看似配合默契地对袁天进行全方位压制时,一丝微妙的裂痕,似乎开始在他们之间隐现。
问题的根源,在于那个被慕容田寄予厚望的“西南生态创新区”。
尽管慕容田利用分管组织的权力,在干部配备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上,“西南生态创新区”却面临着比京州“数字科创走廊”更大的困难。
胡金茂掌控的省财政,对“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支持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京州获得了国家级试点后,虽然省级配套资金被卡,但其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家级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此消彼长之下,“西南生态创新区”的推进速度明显落后于预期。
慕容田私下里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胡金茂是在借刀杀人,利用他打压袁天,却不肯在资源上对他的“西南生态创新区”给予实质性支持。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胃口太大,那个“生态创新”概念听起来美好,但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不值得投入过多资源。
两人在几次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中,语气已不似“云栖”山庄密谋时那般融洽。虽然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同盟关系,但各自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
慕容田开始思考,与胡金茂捆绑过紧,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如果打压袁天不成,反而让自己的“西南生态创新区”陷入停滞,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胡金茂则觉得慕容田心思太重,难以掌控,开始考虑是否需要在体制内寻找其他更“听话”的合作伙伴,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慕容田也制造一点麻烦,让他更加依赖自己?
这些暗流涌动的猜忌与算计,暂时还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但无疑为未来局势的演变,埋下了不确定的种子。
另一条战线的斗争,无声,却惊心。
袁天在承受着压力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手阵营中这丝细微的裂痕。
他像一名经验丰富的猎手,在耐心地等待,等待最佳的反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