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电话两端,父与子(2 / 2)

“没有,刚开完一个协调会。”袁泽的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林城那边,怎么样?”

袁天定了定神,将所有的委屈和焦虑死死压回心底。

他用最平实、最客观的语言,清晰地描述了“智慧农业”项目的核心价值——利用手机拍照识别病虫害,降低农民误判风险,减少农药滥用,提升作物品质和收益。

他详细说明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前期只需要几十万的启动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服务器算力、优化本地化模型和培训少量农技人员。

然后,他平静地陈述了遇到的障碍:财政局以“项目新颖、效益不确定”为由暂缓拨款,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态度冷淡,认为“不切实际”。

他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在汇报项目进度,没有掺杂丝毫个人情绪,只是将冰冷的现实摊开在电话两端。

电话那头沉默了。那沉默并不长,却带着一种无形的重量,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沉沉地压在袁天的心头。

他能想象父亲此刻的样子:宽大的办公桌后,身体微微后靠,深邃的目光穿透秦西省城的万家灯火,投向更远的地方,眉宇间是习惯性的思索纹路。

没有预想中的指示,没有动用关系的承诺。袁泽开口了,声音依旧沉稳,抛出的却是一连串尖锐的问题,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向项目的核心:

“小天,这个项目,你告诉我,它第一步能直接帮到多少户农民?是十户,一百户,还是一千户?具体是哪些村,哪些作物?”(直指用户基础和精准定位)

“成本效益比,你仔细算过没有?不算那些虚的,就实实在在的,农民用了这个,一亩地能少打几次药?少花多少钱?增产多少斤?品质提升能带来多少溢价?这些数字,要扎实。”(强调落地实效和量化依据)

“县农业局的技术骨干,你找过谁深入聊过?有没有人懂这个,或者愿意学懂这个?他们的顾虑是什么?是怕麻烦,怕担责,还是怕抢了饭碗?

光你一个人懂,没用,要找到能一起干的人。”(点明盟友和内部支持的重要性)

“非得一开始就大张旗鼓要钱吗?能不能先找一个真正有需求、愿意尝试的合作社或者种粮大户,免费给他们做试点?

做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效果,让农民自己说好,让周围的农户眼热,这比你在报告里写一百个‘潜力巨大’都有说服力。”(提出最小化启动路径,以效果倒逼支持)

“还有,规则之内,就没有别的路子了?省里、市里,有没有针对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转型的专项扶持基金?

县里的科技三项经费能不能挤一点出来?县里的科技三项经费能不能挤一点出来?甚至是企业赞助、合作社自筹一部分?

把思路打开,别只盯着县财政那一口锅。”(引导寻找替代资源和政策缝隙)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袁天固有的思维壁垒上。

他发现自己之前完全陷入了一个误区:想当然地认为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就应该理所当然地获得行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他像一个执着于图纸完美的设计师,却忘了房子是要建在现实的地基上,需要砖瓦,需要工人,更需要让住进去的人觉得舒适满意。

父亲没有给他鱼竿,甚至没有告诉他哪里有鱼,却清晰地指出了水流的方向、鱼可能藏匿的礁石缝隙,以及如何利用手边能找到的任何材料去制作更有效的工具。

缝隙,以及如何利用手边能找到的任何材料去制作更有效的工具。

窗外的雨声似乎小了些,淅淅沥沥。袁天握着手机,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但眼神里的迷茫和沉重却像被这场无形的对话之雨冲刷掉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

“我明白了,爸!”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拨云见日后的振奋和感激,“是我太轴了,光想着走直线、要支持,没去想怎么发动群众,怎么找到同盟军,怎么利用好现有的政策资源!您说得对,做出效果才是硬道理!我明天就去找农业局的老赵聊聊,再去几个合作社转转!”

“嗯。”电话那头的袁泽,只是极轻地应了一声。这声“嗯”里,没有赞许,也没有鼓励,平静得像一泓深潭。但袁天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平静之下,蕴藏着无需言说的力量。

“那您也早点休息,别太累了。”袁天叮嘱道。

“知道了。”袁泽的声音依旧平稳无波。

电话挂断,听筒里只剩下忙音。袁天却觉得这小小的宿舍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充满力量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