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周日午后,天空阴沉沉的,飘着零星的冷雨。
中心十字路口比平时冷清许多,只有稀疏的车辆和行人。
袁天早早到了现场,王德海也带着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小张和两个负责维持秩序的交警来了。小张显然对袁天的方案充满好奇和一丝技术人员的兴奋。
“袁县长,数据都输进去了,按您给的方案设定好了。”小张在路口的信号控制箱前操作着。
“好,准备开始记录!王大队长,麻烦安排人分别记录四个方向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和通行量。”袁天神情专注,手里拿着秒表和记录板。
王德海点点头,指挥两个交警分散到路口不同位置。他自己则站在袁天旁边,双手叉腰,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紧张和怀疑,仿佛在等待一场不知结果的审判。雨丝落在他的大檐帽和肩膀上,他也浑然不觉。
下午两点整,新的信号配时方案启动。红绿灯按照优化后的节奏开始转换。起初几分钟,并未看出明显变化。
王德海紧绷的脸稍微松弛了一点,似乎觉得“不过如此”。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变化开始显现。当某个方向的车流明显增大时,绿灯时间似乎“恰巧”延长了几秒,让排队的车辆得以更顺畅地通过。
而在车流较少的时段,绿灯时间则相应缩短,让其他方向等待的车辆更快获得通行权。整个路口的通行节奏,不再像过去那样机械刻板,似乎多了一丝微妙的、顺应车流变化的“呼吸感”。
一辆原本需要在路口等待两个红灯周期才能通过的小货车,这次只等了一个周期就顺利驶过。司机似乎有些意外,探出头朝路口张望了一下。
几个骑自行车的学生,也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绿灯亮起时轻松穿过马路,避免了在路中央等待的尴尬。
袁天紧盯着秒表,飞快地在记录板上书写着数据。小张则盯着控制箱上的显示屏,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王德海虽然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字,但他几十年站在路口的经验告诉他,路口似乎……真的比平时顺畅了一些?那种令人烦躁的、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明显减少了。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方案切换回原有模式。几乎在恢复的瞬间,那种熟悉的、节奏失调带来的微小阻滞感又悄然出现。虽然车流不大,但对比之下,刚才那一个小时的顺畅感显得格外珍贵。
数据汇总上来。袁天迅速计算着。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车流量条件下,采用新方案的一小时内,四个方向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下降了18%,路口整体通行效率提升了约15%!
“袁县长,这……这数据是真的?”王德海看着记录板上的数字,又看看路口,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他亲自感受了前后的差异,冰冷的数字印证了他的直觉。
“千真万确,王大队长。”袁天指着原始记录,“这就是数据的力量。它不会说谎。”
王德海沉默了,他摘下大檐帽,挠了挠头,再看向袁天时,眼神里那份怀疑和抗拒明显淡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惊奇和佩服的复杂情绪。“袁县长,我老王服了!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