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吃的主要是玉米糊糊和自家种的土豆,桌上几乎看不到荤腥。老人身体不好,有慢性病,但舍不得花钱看,就这么硬撑着。
看着眼前的情景,听着老人用浓重的方言絮叨着生活的艰辛,袁泽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掏出随身带的一些现金,硬塞给老人,让她去看病,买点好吃的。
随后,他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大同小异。贫困,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这里的人们喘不过气来。
在村头,他遇到了一位正在晾晒一种野生菌菇的老汉。老汉听说他是省里来的大官,开始有些拘谨,但聊起山货,话就多了起来。
“这是牛肝菌,山里采的,晒干了能卖点钱,但不多,贩子来收,压价压得狠。”
“我们也知道这山里东西好,没污染,但没办法啊,运不出去,又不认识大老板……”
老汉指着周围的山坡,“你看那坡上,其实适合种不少药材,以前也有人试过,没人教,种不好,就算了。”
袁泽仔细询问了这些菌菇的产量、价格,以及山上野生药材的种类。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着,将这些第一手信息与之前看过的资料相互印证。
离开坳底村时,袁泽的心情十分沉重,但眼神却愈发坚定。
这里的贫困是真实的,但这里的潜力也同样真实!关键就在于,如何打通那“最后一公里”,如何把技术送进来,如何把产品高价卖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袁泽又走访了青石县和林源县的几个偏远乡镇和村庄,情况与红土县类似,但各地也有一些独特的资源:青石县某个山谷土壤富含某种微量元素,出产的小米口感极佳;林源县某些高海拔山地,非常适合种植几种市场紧缺的中药材。
一路上,他谢绝了任何形式的宴请,就在乡政府食堂或者村民家里吃简单的便饭。他与老乡聊天,与乡镇干部座谈,与路上遇到的农技员交流。
他那过目不忘的本领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能清晰地记住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反映的具体问题,每个地方的优势和短板。
随行的农业专家秘书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省长对农业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学习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调研结束,返回南江市的路上,袁泽一言不发,一直在平板电脑上写着什么。李伟民等人也不敢打扰。
回到省政府的第二天,袁泽再次召集了“南部山区绿色发展指挥部”的成员会议。
这一次,他的气场完全不同了。如果说上一次会议还带着些许构想和规划的色彩,那么这一次,则充满了基于实地调研的笃定和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他没有看任何稿子,直接站在地图前,开始部署,语气精准而快速:
“红土县山泉乡,首要问题是缺水和交通。水利厅,立刻派人去勘测,论证修建小型蓄水池和引水渠的可行性,一周内给我方案!交通厅,山泉乡通往坳底村等三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工程,列入首批‘产业路’计划,两个月内必须开工!”
“青石县河谷乡的小米,品质极佳。农业农村厅,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商务厅,负责联系大型食品企业,搞深度合作,开发高端小米产品!”
“林源县高海拔山区,重点发展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科技厅,负责引进国内最好的种植技术和品种,建立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示范基地!扶贫办,负责组织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
他一个个点着名字,一个个下达着极其具体、有时限的任务。他所提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问题、甚至每一个数据,都来自于刚刚结束的调研,准确无误,让在座的各位厅长无比震惊,也根本无法反驳和拖延!
他们终于明白,这位新省长下去调研,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的带着脑子、带着任务去的!他想做的事情,已经经过了实地验证,有了充分的依据!
“ ‘南疆净土’品牌的标准制定,要加快进度!”袁泽最后强调,“标准要高,要严格!从土壤、水源、种苗,到种植、加工、包装、运输,全产业链都要有可追溯、可认证的高标准!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的农产品,而是高端市场的精品!宁缺毋滥!”
会议结束后,整个省政府系统,与“南部山区绿色发展”相关的部门,全部高速运转起来。省长如此清晰、具体、强势的推动,没有人敢懈怠。一笔笔专项经费快速划拨,一支支专家队伍和技术人员奔赴山区,一个个合作项目开始对接……
一场旨在点土成金、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宏大实践,在袁泽的铁腕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在南疆南部山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而此时的袁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目标。他清楚,农业是长效工程,难以立竿见影地支撑起全省的经济大盘。
他需要寻找一个能在短期内快速见效、有力带动Gdp和财政收入的突破口。他的目光,缓缓投向了办公室里那幅南疆省工业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