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时间的选择,严格遵循着大海的呼吸,由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根据潮汐表确定。开赛前几个小时,潮水刚刚退去,湿润的滩涂在阳光下泛着深褐色的油光,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海腥味和淤泥特有的气息。
球员们早已聚集在岸边简易搭建的雨棚下,做着准备活动。他们的“队服”五花八门,有的干脆赤膊上阵,只穿着及膝的防水裤;有的则套着洗得发白的旧t恤,上面还沾着洗不掉的鱼鳞印记。
脚下是五花八门的“战靴”:高筒雨靴、厚底劳保鞋,甚至有人直接光着脚板。没有更衣室,没有专业热身,只有彼此拍打着肩膀,互相鼓劲的粗豪笑声。
随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船长一声沙哑却极具穿透力的吆喝,比赛正式开始。随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船长一声沙哑却极具穿透力的吆喝,比赛正式开始。
球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泥泞的滩涂。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淤泥像是有生命般吸吮着他们的脚踝和小腿。奔跑变成了踉跄的跋涉,急停转身更是奢望,常常是球还在前面滚动,人已经因为重心不稳而重重摔倒在泥水里,溅起大片浑浊的泥浆。
然而,没有人抱怨,摔倒的人立刻挣扎着爬起来,抹一把脸上的泥水,甚至来不及看清对手,又嘶吼着扑向滚动的足球。
场面异常滑稽,球员们个个成了泥猴,但那份在泥泞中挣扎、永不放弃的狠劲,却又透着一股原始而滚烫的热血豪情。每一次成功的抢断,每一次在泥泞中艰难地推进,都能引发场边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最震撼人心的“啦啦队”,并非青春靓丽的少女,而是那些吼着粗犷渔歌号子的老渔民!他们大多头发花白,皮肤被海风和烈日雕刻成古铜色,布满深深的皱纹。
他们自发地聚集在滩涂边稍高的硬地上,排成几排。没有指挥,当看到本村的小伙子们在泥泞中奋勇拼抢时,一位老渔民深吸一口气,胸膛高高鼓起,猛地发出一声苍凉雄浑、仿佛能穿透海风的领唱:“嘿——哟——嗬!”
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其他老渔民立刻跟上,齐声应和:“嘿佐!嘿佐!” 这是他们祖祖辈辈在惊涛骇浪中拉网捕鱼时喊的号子,此刻被用来为足球场上的儿孙助威。
那声音,饱含着与大海搏斗的力量和沧桑,浑厚、粗犷、原始,充满了野性的生命力,比任何现代化的扩音器都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在空旷的滩涂上回荡,压过了海浪的喧嚣,直冲云霄。
年轻的球员们在父辈这震人心魄的号子声中,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在泥泞中奔跑得更加拼命。
比赛结束的哨音响起,无论输赢,滩涂上立刻上演了渔家最质朴的体育精神与兄弟情谊。获胜方的村子,几个壮汉直接抬来几口巨大的铁锅,架在临时垒起的灶台上。
输球一方的球员也嘻嘻哈哈地围拢过来,帮忙拾柴、点火。新鲜的渔获被抬了上来——刚捕捞上来的海虾活蹦乱跳,肥美的螃蟹张牙舞爪,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杂鱼银光闪闪。渔民们手脚麻利地处理着,海水一冲,直接投入翻滚着清水的锅中。没有复杂的调料,只有一把粗盐,几片生姜。
很快,浓郁鲜香的味道随着蒸汽弥漫开来,勾动着所有人的味蕾。大家席地而坐,围着大锅,用粗糙的大碗盛着热气腾腾、原汁原味的海鲜汤,就着硬邦邦的烤饼,大快朵颐。
输赢的芥蒂在美食和欢笑中烟消云散,只有“下次再战”的约定在咸湿的海风中飘荡。这浓烈的渔家风情,这泥泞中的拼搏,这赛后不分彼此的共享,构成了最打动人心的画面。无数游客和自媒体人的手机镜头,贪婪地记录着这一切,将这些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瞬间,通过无形的网络,飞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平原县,黑土地上的力量碰撞!
在省广袤的平原腹地,一个以种植玉米大豆闻名的农业大村,他们的“村超”则充满了黑土地赋予的厚重与力量的直接碰撞。
村小学后面那块由晒谷场临时改建的足球场,就是他们的战场。地面是夯实的黄土,虽然不如专业草皮,但也算平整开阔。常年与土地打交道、挥舞锄头镰刀的小伙子们,个个膀大腰圆,皮肤黝黑发亮,肌肉线条在阳光下贲张。
他们的踢法,如同他们侍弄庄稼一样,讲究一个实在和效率——没有太多花哨的盘带和细腻的传递,更多的是大开大合的长传冲吊,依靠充沛到近乎野蛮的体力进行反复的冲击和强硬的身体对抗。
比赛刚一开始,就如同点燃了炸药桶。双方球员如同两群健壮的牤牛,在球场上激烈地碰撞、挤压、争抢。
每一次头球争顶都伴随着沉闷的“砰”声;每一次身体对抗都像是两堵墙在撞击,肌肉紧绷,青筋暴起;每一次大力的解围,皮球都像炮弹一样呼啸着飞过半场。技术含量或许不高,传球失误频频,但那种不惜体力、永不停歇的奔跑,那种敢于硬碰硬、寸土不让的强悍作风,却制造出令人血脉贲张的原始力量美感。
进球往往来自于不懈的奔跑和强硬的冲击——一个强壮的前锋扛着对方后卫的拉扯,踉跄着突入禁区,用尽最后力气完成一脚力量十足的捅射;或是一个中场球员狂奔几十米回追,在门线前飞身将对手势在必得的射门挡出!每一次成功的防守或进攻,都引发山呼海啸。
场边的“啦啦队”同样独具平原特色。场边的“啦啦队”同样独具平原特色。那是一支由村里四五十岁的大妈们组成的秧歌队!她们穿着统一购置的、颜色鲜艳(多为大红大绿)的绸缎衣裤,腰间系着彩绸。
锣、鼓、镲等家伙什儿一响,立刻精神抖擞地扭动起来。没有复杂的编排,就是最传统、最带劲的大秧歌。鼓点铿锵有力,镲声清脆响亮,大妈们踩着节奏,双臂挥舞着红绸,脚步扎实而富有弹性,腰肢扭动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活力。
“咚咚锵!咚咚锵!” 喧天的锣鼓声和红绸飞舞的热烈景象,将浓郁的乡土气息毫无保留地泼洒在球场上空,为场上力量十足的对抗注入了欢腾的底色。她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自己的儿子、侄子、邻居家的后生们呐喊助威,那劲头丝毫不输场上的小伙子。
场边的热闹远不止于此。嗅到商机的小贩们早已在球场外围支起了简易的锅灶。现炸的、金黄酥脆的油条油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现炸的、金黄酥脆的油条油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滚烫的豆腐脑、豆浆冒着热气;还有现场制作的当地特色小吃——粘豆包、大麻花、烤地瓜……俨然将球场变成了一个小型庙会。
村民们看球之余,顺手买点小吃,边吃边看边议论,气氛热烈而市井。汗水、尘土、油炸食品的香气、秧歌的锣鼓声、观众的呐喊助威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平原乡村最鲜活、最热闹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