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袁泽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外界的一切喧嚣似乎都被隔绝开来。但他的内心,并非一片空白。
脑海中,如同高速运行的超级计算机,无数画面飞速闪回,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他想起了初到K省时,面对大山子矿务局那黑压压一片、群情激愤的工人。愤怒的标语,焦灼的面孔,以及那些被生活压弯了腰却依旧眼神倔强的老矿工。他记得自己走向人群时,周围警卫人员紧张的神情。
也记得自己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精准叫出几位劳模名字和事迹时,对方那由愤怒转为惊愕,再转为一丝信任的眼神。那是一个突破口,是建立沟通的第一步。细节决定成败,信息就是力量。
他想起了那几次剑拔弩张的省委常委会。保守派的代表郭立明,那位副书记,是如何道貌岸然地用“程序”、“稳妥”、“大局”来包装其守旧和私心。记得自己如何不动声色地引述中央文件原文,如何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经济数据,如何点出对方话语中逻辑的脆弱和信息的谬误,一步步地瓦解对方的防线。
那不仅是观点的交锋,更是信息掌控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绝对碾压。他甚至还记得,当自己隐晦点出郭立明某位亲属与张大康集团存在不当利益往来时,对方那瞬间煞白的脸色和额角渗出的冷汗。权力场上的博弈,从来都不只是在台面上。
他想起了那位退居二线却影响力不小的潘祥民老书记。记得自己与马扬一同去拜访时,那位老人如何语重心长又带着固执地阐述他的“稳定压倒一切”论,如何试图用资历和情怀施压。
自己当时如何耐心倾听,然后不急不缓地陈述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央的决心,既表达了尊重,又寸步不让地坚持了原则。最终,在铁一般的事实和中央明确的态度面前,老书记也只能喟然长叹,不再发声。时代的浪潮,终究会冲刷掉不合时宜的礁石。
他想起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得到情报,张大康企图转移关键资产并潜逃。记得自己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布下天罗地网。甚至记得在高速路口,张大康那辆疯狂的豪车被前后围堵,绝望地停下后,那个平日里不可一世的男人被拖出车外时,那狼狈而扭曲的表情。
以及,自己亲自带人突袭张大康的秘密账本存放点,那个负责看守的亡命之徒试图反抗,被自己瞬间制服时,对方眼中那难以置信的惊骇。雷霆手段,方能显菩萨心肠。对付魑魅魍魉,就必须比他们更有力量,更精准。
他想起了大山子矿区恢复生产、新项目奠基的那一天。阳光比今天还要灿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些曾经满面愁容的工人们,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挚的笑容,虽然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但至少有了希望。
记得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劳模,紧紧握着自己的手,老泪纵横,反复说着“谢谢党,谢谢政府,谢谢你们没忘了我们这些老工人……”那一刻,所有的奔波、算计、压力,仿佛都有了最实在的落点。人民,这两个字,重逾千钧。
一幅幅画面,一张张面孔,汉东的硝烟与K省的博弈,权谋的算计与民众的期盼……所有这些,都在他过目不忘的脑海里清晰存档,并迅速沉淀、提炼,转化为更深层的认知和经验。
他的嘴角,在那平静无波的面容上,极其罕见地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那不是得意,不是满足,而是一种……了然。一种对复杂局面的穿透性理解,一种对自身能力和使命的再次确认,一种对前路挑战的平静期待。
他知道,K省这一页,已经翻过。改革的车轮一旦启动,惯性已然形成,只要马扬他们不走错路,大势便难以逆转。而他的使命,从来就不只是解决一省一地的难题。
下一个挑战,已在等待。或许是在某个新的领域,或许是在更高的层面。共和国广袤的土地上,需要“破冰”的地方,又何止一处?
车子驶入机场专用通道,直接开到了一架待命的专机旁。袁泽睁开眼,眸中锐利深邃的光芒一闪而逝,恢复了平时的沉静。他拎起简单的行李,迈步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