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在那边幼儿园…老师可好了…教唱歌跳舞认字…每天回来小嘴叭叭地讲…可高兴了!”
“社区还给安排了个活儿…让我去管管活动室…开门关门…打扫打扫卫生…一个月还有几百块补贴…不累…还能跟老伙计们下下棋…聊聊天…”
“日子…真是…真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王文革说着,又忍不住抹了抹眼角,但这次是幸福的泪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包袱…是累赘…现在…也能给家里添点…心里也踏实了…”
袁泽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这些琐碎、平凡甚至有些絮叨的家长里短,在他耳中,却比任何宏伟蓝图都更动听,更珍贵。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的意义——让千千万万像王文革这样的普通人,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脸上能露出这样踏实满足的笑容。
离开王文革家时,楼下的邻居们依然热情地围在单元门口。袁泽婉拒了其他热情的邀请,但在王文革和几位社区老人的陪同下,又走进了新村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和那所崭新的幼儿园。
在社区窗明几净的医疗服务站里,他询问了药品价格和慢性病管理情况;在摆满图书和棋牌的活动中心,他看了一会儿老人们悠闲地下棋、看报;在幼儿园,隔着明亮的玻璃窗,看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无忧无虑地唱歌游戏,纯真的笑声如同天籁。
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安定的、充满希望的神采。这与当年那种弥漫在“老鸦窝”棚户区的绝望、麻木和戾气,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最后,袁泽提出要去新星园区看看,特别是去看看那些重新上岗的老工人们。
园区的管理方负责人早已闻讯赶来,诚惶诚恐地陪同。一行人走进了园区内一家规模较大的环保新材料生产企业——绿源科技。
宽敞明亮的无尘车间内,恒温恒湿,机器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穿着统一蓝色防静电工服、戴着口罩和防护镜的工人们,在各自的生产线前专注地操作着。
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年轻人那般迅捷,但那份沉稳、专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却透着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
袁泽没有惊扰生产,在车间外的参观通道静静看了一会儿。负责人指着其中几个工位,低声介绍:
“袁政委,您看那边操作精密注塑机的老师傅,姓张,原大风厂的八级钳工!技术底子太扎实了,带了好几个徒弟了!”
“那边负责质量检测的刘大姐,原来是厂里的质检标兵,眼睛毒得很,一点瑕疵都逃不过!”
“还有那个…在那边记录数据的…老王…哦,就是王文革师傅的儿子!小伙子肯学,脑子活,已经是他们班组的骨干了…”
袁泽的目光随着负责人的指点移动,看着那些在现代化设备前重新找到位置、焕发职业第二春的老工人们。
他们的眼神是平和的,专注的,带着一种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价值的自信。这与当年护厂时那种悲愤和绝望的眼神,已是天壤之别。
“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根本。”袁泽对园区负责人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肯定,“要保证他们的待遇、安全和职业发展空间。他们不仅是熟练工,更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新星’扎根这片土地最坚实的人心基础。”
“是!是!袁政委放心!我们一定落实好!园区有规定,优先保障原大风厂职工及其子女的待遇和发展!”负责人连忙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