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汉东省军区司令部!(2 / 2)

“……因此,综合来看,我部目前的演训进度整体符合预期,部分科目成绩还略有提升。存在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合成营的通讯保障稳定性,以及部分新配发装备在高强度连续作业下的故障率偏高。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这两点进行攻关,确保……”张鹏飞语气流畅,带着专业军官的自信。

就在这时,袁泽忽然抬起了手。

张鹏飞的声音戛然而止,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主位。

袁泽没有看他,目光落在自己面前摊开的一本作训处原始记录册上(那是李卫国提前放在他手边的)。

他修长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册子中间的某一行,声音平稳无波,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清晰地在每个人耳边荡开:

“张处长,你在汇报中说,上个月底,摩步三营在代号‘砺剑-7’的野外对抗演练中,因为蓝方强烈的电磁干扰,导致指挥链路中断超过20分钟,最终影响了战术展开,判负。”

张鹏飞愣了一下,点头:“是的,政委。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典型战例,暴露了……”

袁泽打断他,目光终于抬起,直视张鹏飞,带着洞悉一切的穿透力:“但是,根据这份作训处现场技术监控的原始记录显示,指挥链路第一次出现严重丢包和延迟,是在对抗开始后的第42分17秒。

而摩步三营营长在指挥通联日志里记录向上级请求技术支援的时间,是在第47分05秒。这中间,有将近5分钟的时间差。这5分钟,营指挥所和前沿突击分队之间的备用简易通讯手段(旗语、灯光)为什么没有启用?或者启用了,为什么没能有效传递关键指令?”

张鹏飞脸上的自信瞬间凝固了,额头微微见汗。他完全没想到这位新政委竟然会如此细致地翻看原始记录,更没想到他能瞬间抓住这个被汇报材料刻意模糊掉的细节!

那5分钟,正是营长犹豫不决、指挥混乱的关键时段,为了整体“成绩”好看些,他在汇总报告里做了模糊处理。

“这……政委,当时情况复杂,营指挥所可能……”张鹏飞试图解释,声音有些发干。

袁泽没有给他组织语言的时间,手指又点向另一处:“还有,你提到新配发的‘猛士-III’型装甲突击车,在连续高强度越野科目中,平均每百公里故障率为2.3次。

这个数据,是包含了所有大小故障(包括车灯不亮、雨刮器失灵)在内的平均值,还是仅统计了影响任务遂行的关键系统故障(如动力、传动、火控)?”

张鹏飞的脸色开始发白。他汇报时用的确实是笼统的平均值,因为关键系统的故障率高达3.8次\/百公里,实在不好看。

袁泽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探针,扫过张鹏飞,又缓缓掠过在座每一位军官的脸:“作战,讲的是实情。

训练,暴露的是问题。把问题摊开来,是为了解决它,而不是粉饰太平。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更要分清主次轻重。否则,报告写得再漂亮,上了战场,要付出血的代价。”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会议室里一片死寂,落针可闻。那些原本打算照本宣科、报喜不报忧的处长们,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汇报稿,手心里全是冷汗。

周振邦放在桌下的手也不自觉地握紧了,他看向袁泽的眼神,第一次收起了大半的轻视,多了几分凝重和惊疑——这个政委,绝不仅仅是背景深厚那么简单!他的洞察力、对细节的掌控,以及对军队核心问题的理解,都精准得可怕!

接下来的汇报,气氛彻底变了调。军务处长王海山汇报基层管理情况时,刚提到“官兵思想总体稳定”,袁泽便直接点出他材料里一笔带过的某部新兵因心理疏导不到位导致情绪失控的个例,追问具体疏导流程和效果评估。

后勤部长赵德柱汇报物资储备充足,袁泽立刻询问起高原边防哨所冬季燃油和新鲜蔬菜的常态化保障运输方案细节,以及极端天气下的应急预案。

装备部长刘铁军更是如坐针毡,袁泽不仅详细询问了新型防空雷达在复杂山地环境下的探测盲区数据,更是指着清单上某型战车的发动机型号,直接说出了该型号在西北某兄弟单位寒区试验中暴露出的低温启动缺陷及临时改进措施,问汉东的保障方案是否跟进到位……

每一次提问,都精准地戳在汇报的薄弱处和关键节点上。袁泽似乎不需要看稿,所有数据、时间点、装备参数都清晰地印刻在他脑海中。

他的语气始终平静,没有呵斥,但那种基于绝对信息掌控力带来的压迫感,让在座的资深军官们后背发凉,汇报时字斟句酌,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和侥幸。

周振邦全程沉默,脸色越来越沉。他看着袁泽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如同一位最高明的解剖师,用精准到冷酷的“手术刀”,将省军区看似运转良好的肌体表层切开,露出了内里或大或小的病灶。

这种近乎“刮骨”的方式,让他感到一种强烈的、被挑战权威的不适,但也隐隐生出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忌惮。

上午的汇报会,在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压和高效中结束。军官们走出会议室时,不少人脸色发白,脚步都有些虚浮。袁泽最后只留下一句话:“下午训练场,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