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在地图上逡巡,掠过一个个敌军据点。太大,啃不动;太小,李德明不会满意。必须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目标。
“你们看这里怎么样?”刘肖的手指最终停在了一个叫“黑石口”的地方。
程铁军和周文凑过去看。
黑石口,是位于根据地东北方向的一个隘口,地理位置重要,控扼着一条通往敌占区的山路。敌军在那里设有一个中型据点,驻扎了一个连的兵力,配备了两挺重机枪,还修建了简易的土木工事。这个据点像一根钉子,楔入了根据地边缘,不仅监视红军动向,也卡住了一条重要的物资秘密运输通道。
“黑石口……”程铁军摸了摸下巴,“驻军一个连,工事一般。打下来,能拔掉这颗钉子,打通一条通道,缴获也不会少。战斗规模适中,以我们现在的力量,集中一两个营,速战速决,问题不大。就算敌人增援,我们也可以依托地形阻击,然后从容撤退。”
周文也点了点头:“这个目标选得好。既有一定的军事价值,战斗可控,风险相对较小。应该能满足李特派员‘体现战斗力’的要求,又不至于让我们伤筋动骨。”
刘肖看向赵立仁:“老赵,黑石口敌军的最新布防情况,能尽快摸清吗?”
“给我一天时间。”赵立言简意赅。
“好!那就初步定在黑石口。”刘肖做出了决定,“老周,你负责起草作战方案的框架,要突出拔除据点、打通通道、缴获物资的战略意义,语言上……可以适当‘润色’一下,符合上面的口味。具体作战细节,等老赵的情报回来再完善。”
“我明白。”周文会意。这就是要写一份“看起来很美”的报告,既要让李德明满意,又要确保实际执行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铁军,”刘肖又看向程铁军,“你的一营是主力,这次主攻任务交给你。抓紧时间,针对性地进行攻坚和山地突击训练。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拔点,是缴获,不是缠斗!要快进快出!”
“放心吧,团长!保证完成任务!”程铁军独臂一挥,眼中重新燃起斗志。只要有仗打,而且是这种能掌控的仗,他就浑身是劲。
安排完这些,众人才稍微松了口气。虽然危机并未解除,但至少找到了一个暂时应对的策略,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
接下来的两天,石江村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忙碌景象。
表面上,部队在进行紧张的备战训练,操场上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派厉兵秣马、准备大战的气氛。周文伏案疾书,精心炮制着一份关于“夺取黑石口,打开东北通道”的作战方案,字斟句酌,既要体现“积极进攻”的精神,又要为实际作战留足灵活空间。
暗地里,赵立仁的情报网络高速运转,关于黑石口敌军兵力、火力、工事细节、换防规律,甚至周边地形地貌的详细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汇集起来。同时,他对机要科陈启明等三人的秘密监视也一刻未曾放松。
刘肖则坐镇中枢,不断根据赵立仁传回的情报,与程铁军、周文细化作战计划,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他深知,这一仗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李德明,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路线的正确性,维系部队的士气和凝聚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李德明也没有闲着。他在随员的陪同下,“深入”部队进行“调研”。他看到战士们训练刻苦,士气(至少在表面上)高昂,听到基层指挥员们对“新的作战任务”摩拳擦掌(主要是程铁军的一营),心中的疑虑和怒气渐渐平息了一些,甚至开始觉得,或许刘肖等人并非完全不可救药,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压力。
然而,他看不到的是,在那些激昂的口号背后,是战士们对无谓牺牲的本能恐惧和对现有生活方式的珍惜;他听不到的是,干部们在私下里对盲目进攻的抱怨和对刘肖处境的理解与支持。
裂痕,并未因表面的暂时缓和而弥合,反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加深。
第三天上午,一份装帧整齐、论述详尽的《关于夺取黑石口据点之作战方案》摆在了李德明的案头。
李德明仔细翻阅着。方案中详细阐述了黑石口的战略地位,夺取该据点的重大意义(打通通道、获取物资、锻炼部队、震慑敌人),以及具体的兵力部署、主攻佯攻配合、火力配置、撤退路线等等。文字慷慨激昂,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刘肖他们是真下了功夫,也是真的愿意执行进攻方针了。这让他感觉自己作为特派员的权威得到了确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嗯,方案做得不错。”李德明放下方案,对站在面前的刘肖和周文说道,“体现了你们的态度和决心。就按这个方案执行吧!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是!坚决完成任务!”刘肖和周文立正敬礼,表情严肃。
走出李德明的院落,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第一步,总算走出去了。”周文低声道。
“只是第一步。”刘肖望着远处操场上正在训练的队伍,目光深沉,“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这一仗,必须打得漂亮,更要打得聪明。”
底线,他守住了。没有用战士的生命去换取政治上的妥协。但这条底线能守多久,前方的暴风雨又会有多猛烈,他心中并无十足的把握。
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为了身后这些信任他、追随他的将士和乡亲。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