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刘宏才从皇甫嵩手中,接过了那枚象征着北军指挥权的龟钮银印。印信入手微沉,冰凉的触感传来,刘宏心中却是一块大石落地。他握着银印,转身面向群臣,朗声道:“太尉皇甫嵩,公忠体国,深明大义,实乃朕之肱骨,群臣之楷模!自即日起,皇甫爱卿总领枢密院事,与卢司空一同,参录尚书事,共商国是!”
“陛下圣明!” 殿内群臣,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皆齐刷刷地躬身行礼,山呼圣明。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时代,结束了。那个凭借军功便可威震天下的时代,正在悄然改变。权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着御座之上的那位年轻皇帝手中汇聚。
皇甫嵩交出兵符,被陛下亲自扶起,并赋予枢密院重任的一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宴会,乃至整个洛阳的权力场。
接下来,宴会的气氛变得愈发微妙。虽然丝竹之声再起,美酒佳肴依旧,但许多人已是食不知味。卢植紧接着出列表态,坦然接受了司空的任命,其门生故吏虽有不平,见主帅如此,也只得按下心思。陛下对二人的抚慰和对其未来作用的强调,暂时稳定了功勋集团的情绪。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刘宏敏锐地注意到,在皇甫嵩泣拜时,席间有数名身着高级将领服色的军官,脸色瞬间变得异常难看,其中以卫将军李威(虚构人物,设为皇甫嵩多年副手)最为明显。他手握酒杯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懑与不甘,虽然很快低下头掩饰过去,但那瞬间的异常,并未逃过刘宏和隐藏在暗处观察的御史暗行的眼睛。
曹操位于西园军校尉的席位上,面色沉静,目光低垂,仿佛在专心研究案上酒樽的纹饰,但微微蹙起的眉头显示他正在飞速思考。他心中了然,陛下此举,快刀斩乱麻,彻底解决了皇权与将权之间最大的潜在矛盾。他曹操的机会,或许就在这权力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他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努力地表现,才能在这新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袁绍坐在曹操不远处的席位上,脸上维持着恰到好处的恭谨笑容,甚至带头为陛下的“圣明”和皇甫嵩的“高义”喝彩。然而,在他垂下眼帘饮酒的瞬间,那眸底深处掠过的,是一抹冰冷和野心。皇甫嵩这等宿将都被轻易拿下,说明皇权已空前巩固。他袁本初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更加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暗中结交的那些党人、游侠,以及家族遍布朝野的势力网络,或许,这些才是未来真正的依仗。
刘宏将这一切细微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冷笑。他知道,今日之举,只是开始。拔除了皇甫嵩这棵大树,其盘根错节的势力还需要慢慢梳理、分化、消化。那个李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心怀不满者,都需要重点关注。他抿了一口杯中酒,甘醇的液体滑入喉中,带来的却不是放松,而是更加清醒的谋划。
宴会仍在继续,但核心的戏码已经演完。刘宏开始与身旁的荀彧低声交谈,内容已然转向了枢密院与尚书台接下来的协调,以及如何将皇甫嵩、卢植等人的影响力平稳过渡到新的权力架构之中。帝国的权力核心,正在以一种相对温和却又不可逆转的方式,进行着深刻的重塑。
麟德殿的盛宴,最终在一种表面和谐、内里波澜暗涌的氛围中接近尾声。宦官高声宣布宴席结束,群臣依序拜谢告退。皇甫嵩在子侄的搀扶下,缓缓走出大殿,他的背影在灯火通明的大殿门口显得有些落寞,却又带着一种卸下千斤重担后的释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殿,目光复杂,最终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融入夜色之中。
刘宏最后离开麟德殿,在羽林侍卫的簇拥下,返回南宫。坐在御辇之上,他看着洛阳皇城璀璨的灯火,感受着手中那枚刚刚收缴的、尚带着皇甫嵩体温的银印的冰凉触感,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审慎。
权力已然归一,障碍基本扫清。他可以预见,明日一早,皇甫太尉主动交卸兵权、效仿古贤的消息,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洛阳,继而传向天下。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地的刺史、郡守,尤其是与皇甫嵩关系密切的边地将领,会如何反应?那些蛰伏的士族门阀,如袁氏,是否会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朝堂之上,刚刚建立的枢密院与尚书台,又该如何有效运作,真正发挥出集中权力的效能?
更重要的是,皇甫嵩是顺利解决了,但军队系统的整顿才刚刚开始。北军五校的改组能否顺利?西园八校尉中,如袁绍、蹇硕等人,又是否能真正为己所用,不生二心?那个在宴席上神色有异的卫将军李威,以及他背后可能存在的、对此次权力交接不满的军官团体,又该如何处置?是怀柔安抚,还是……铁腕震慑?
夜色深沉,洛阳城的万家灯火,无法完全驱散刘宏心头的所有阴影。他知道,“杯酒释兵权”只是一个精彩的开幕,真正考验他政治智慧、决定这“新汉”帝国能否稳固航行的风浪,或许,此刻才刚刚开始酝酿。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而他,必须独自掌舵,小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