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南阳残寇做困斗(1 / 2)

初夏的南阳盆地,热浪开始在伏牛山与汉水之间蒸腾。曾经沃野千里的土地,如今虽已不见大队黄巾旌旗,但在层峦叠嶂的山林深处,几缕若有若无的炊烟,以及偶尔惊起的飞鸟,依旧昭示着这里并未完全恢复平静。钜鹿的惊天动地已然成为过去,帝国的目光正转向更宏大的蓝图,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近在咫尺的威胁,远比远方的凯旋更让人揪心。战争的形态,正从两支大军的正面碰撞,蜕变为更零碎、更粘稠的剿抚与清剿。

南阳郡治宛城,郡守府内气氛凝重。新任南阳太守秦颉眉头紧锁,看着案几上几份来自西部诸县的告急文书。文书上字迹潦草,透着浓浓的焦虑:

“…酉阳县报,贼首赵弘聚拢残匪千余,据守析县境内伏牛山余脉,依仗山高林密,时常下山劫掠粮队,裹挟壮丁,县兵屡剿不利…”

“…雉县报,贼寇活动猖獗,焚毁乡亭两处,掳走县令家眷,气焰嚣张…”

“…郡兵数次进剿,皆因地形不熟,贼寇狡诈,或中伏击,或遭袭扰,成效甚微,反折损不少士气…”

秦颉放下文书,揉了揉眉心,对坐在下首的郡尉和几位主要属官叹道:“张曼成(南阳黄巾原大方首领)主力虽早已被朱儁将军击破,然这些残寇化整为零,遁入山林,熟悉地理,与当地一些山匪、亡命之徒勾结,着实成了心腹之患。若不能尽快剿灭,不仅百姓难安,更恐死灰复燃啊!”

郡尉一脸无奈:“府君,非是下官不尽心。只是郡兵经此前大战,多有损耗,新补入者未经战阵,且这些贼寇极其狡猾,从不与我等正面交锋,专挑薄弱处下手,一击即走,实在难以捕捉其主力。”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名书吏快步而入,呈上一卷加盖着尚书台印信的公文:“府君,洛阳急递!”

秦颉精神一振,连忙展开阅览。公文并非来自大司马府或任何一位将军,而是直接来自尚书台,由尚书令卢植签署。内容简洁明确:着南阳郡自行统筹本郡及邻近郡县兵勇,全力清剿境内黄巾残匪,务求根除。所需粮草器械,可由郡内府库支应,若有不敷,可上报荆州刺史协调。文中特意强调,“此乃锻炼郡国兵勇、肃清地方之良机,中央大军另有要务,非十万火急,不予轻动。”

这道命令,清晰地传递了洛阳的意志:大规模的战事已经结束,剩下的“癣疥之疾”,该由地方官府自己解决了。这是考验,也是赋予权力。

秦颉深吸一口气,将公文传阅属下,沉声道:“诸位都看到了。陛下与朝廷,是要我等自力更生!既然如此,我南阳郡也不能让人小瞧了!”他目光扫过众人,“即刻传令各县,征调乡勇,加强城防,实行保甲连坐,严防贼寇渗透与劫掠!郡兵主力,由本官亲自统领,联合江夏郡前来协防的都尉所部,兵分三路,进山清剿!首要目标,便是那贼首赵弘!”

命令下达,整个南阳郡的战争机器,在地方层面开始加速运转。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郡兵的战力与皇甫嵩麾下的北军不可同日而语,装备也参差不齐。进山之后,面对复杂的地形和神出鬼没的敌人,进展极其缓慢,非战斗减员(如中暑、毒虫叮咬、迷失方向)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几次小规模接战,虽然斩杀了一些贼寇,却始终未能捕捉到赵弘的主力,反而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消息传回洛阳,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尚书台值房内,卢植与刚刚被加官晋爵、尚未离京赴任的东郡太守曹操正在议事。曹操看着南阳送来的战报简报,微微蹙眉:“卢公,南阳残寇虽不成气候,然秦颉此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恐难竟全功。长久拖延,恐损朝廷威信,亦使南阳民生难以恢复。”

卢植放下手中的笔,淡淡道:“孟德所言不差。然,陛下之意,正在于此。北军精锐,乃国之重器,岂能长久用于追剿区区毛贼?此番正是要借此机会,磨砺郡国兵卒,甄别地方官吏之能庸。秦颉若不行,自有能者替之。况且…”他话锋一转,看向曹操,“陛下已另有安排,或许…对你而言,也是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