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瘟疫骤起考验至(2 / 2)

曹操心知必须破除这种疑虑。他目光一闪,看到了人群中一个抱着不断咳嗽、已然昏厥孩童的妇人,那孩子脸上已现出不祥的紫斑。他毫不犹豫,大步走了过去。

“都尉!”身旁副将下意识地想阻拦。

曹操一摆手,示意无妨。他走到那惊恐的妇人面前,沉声道:“将此子,送入防疫营,即刻救治!”

妇人吓得瑟瑟发抖,不敢答应。

就在这时,队伍中一名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快步上前,他未着官服,但气质儒雅沉稳,正是奉旨前来主持医疗的太医令首席医官。他身后跟着数名背着药箱的年轻医者。

“这位夫人莫怕,”老医官声音温和,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老夫乃太医署医官。此症凶险,但非无药可医。需立即隔离,对症下药,或有一线生机。若留在此处,恐…恐延误时机,亦会传染他人啊。”他边说,边示意身后医者上前,准备接过孩子。

曹操适时开口,声音斩钉截铁:“此老乃陛下亲派之太医国手!本官以这项上人头担保,入防疫营者,必得全力救治!若有官军、医者怠慢疏忽,欺压百姓,尔等可直禀于我,本官定斩不饶!”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带着军人的煞气:“然,若有敢违抗防疫法令,私自藏匿病患,或散布谣言,煽动闹事者——”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与此妖道同罪,立斩当场!”

恩威并施!既有太医署的权威和承诺,又有曹操毫不留情的铁腕!那妇人看着怀中气息奄奄的孩子,又看了看被捆得像粽子一样的道士,最终一咬牙,哭着将孩子递给了医者。

有了这个开端,再加上官兵和医者的引导,越来越多的病患家属开始犹豫着,配合地将亲人送往城北的防疫营。

曹操立刻雷厉风行地指挥起来:“夏侯渊!带你的人,协助医官,维持防疫营秩序,搭建营帐,划分区域,严格按照北疆条例执行!曹洪!带你的人,全城巡查,发现病患,立即劝导转移,严查囤积居奇、哄抬药价之奸商!李典!带人组织民夫,全城洒扫,遍撒石灰,处理秽物,所有饮用水源必须派兵看守,确保洁净!”

一道道命令下达,整个漯阴县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开始围绕着“防疫”这个核心运转起来。虽然依旧充斥着痛苦和恐惧,但那种无序的、等待死亡的绝望氛围,开始被一种带着强制性的、寻求生路的秩序所取代。

夜幕降临,城北高地上的防疫营已是灯火通明(使用油脂火把,注意防火),帐篷连绵。营内不时传来病人的呻吟和医者、护工的忙碌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石灰味。

曹操没有休息,亲自在营中巡视。他看着那些在太医署医官指导下,忍着不适,给病人喂药、擦洗的兵士和招募来的胆大民夫,看着老医官张伯祖不顾年迈,亲自为重症者诊脉施针,眉头紧锁。

“都尉,”张伯祖忙完一阵,走到曹操身边,擦了擦额头的汗,低声道,“此疫来势凶猛,似是‘伤寒’之一种,却又有些不同,老朽需仔细研判方剂。药材…消耗极大,需尽快从周边郡县调拨。”

“医官放心,药材之事,本官已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陛下必会全力调运。”曹操点头,随即压低了声音,“只是…医官,依你之见,此疫…果真只是天灾吗?”

张伯祖花白的眉毛一抖,眼中闪过一丝惊疑:“都尉何意?莫非…”

曹操目光幽深地看着远处黑暗中沉寂的漯阴县城,缓缓道:“我只是觉得,这瘟疫起得太过‘凑巧’。太平道刚受重创,急需挽回民心,便有‘天灾’降临,恰好印证其‘汉室失德’之言…世上,真有如此巧合之事吗?”

张伯祖闻言,面色顿时凝重起来,沉吟不语。

曹操也没有再说什么,但他的心中,已然埋下了一根刺。他隐隐感觉到,这场瘟疫,或许不仅仅是一场天灾,更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或者至少是被巧妙利用的“人祸”。如果真是如此,那躲在暗处的对手,其狠毒与狡诈,远超想象。

他抬头望向东南方向,那是洛阳所在。自己的奏报和疑虑,应该已经送达陛下的案头了吧?陛下会如何决断?而自己,又能否在这天灾与人祸交织的泥潭中,守住这道防线,挽狂澜于既倒?

夜风更冷,带着黄河水汽和防疫营的药味,吹得曹操的战袍猎猎作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