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皇甫谏言缓进兵(2 / 2)

两种念头在他脑中飞速碰撞。

他仿佛能看到,如果采纳段颎的意见,汉军铁骑呼啸北进,或许能取得一两场战术胜利,但漫长的补给线如同一条脆弱的血管,随时可能被神出鬼没的鲜卑残兵切断。届时,饥寒交迫的汉军可能在漠北的冰天雪地里溃不成军,自己这个皇帝,甚至可能重蹈明英宗的覆辙……

冷汗,悄然浸湿了他的后背。

他猛地转过身,脸上所有的犹豫和冲动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醒后的决断。他目光首先看向有些失落的段颎,沉声道:“段卿求战之心,勇武之气,朕心甚慰!为将者,当有此锐气!”

段颎精神一振。

但刘宏随即看向皇甫嵩,语气变得无比郑重:“然,皇甫将军所言,老成持重,深谙兵法精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朕,深以为然!”

他走到皇甫嵩面前,竟然微微拱手:“若非将军直言提醒,朕几为一时之胜,将士求战之心所蒙蔽,而置大军于险境!朕,谢过将军!”

这一举动,让皇甫嵩、卢植乃至段颎都大吃一惊,慌忙躬身还礼,连称“不敢”。

刘宏直起身,目光扫过三人,最终命令道:“传朕旨意!北进之议,暂缓执行!全军以受降城、五原、云中一线为基,转入守势!各军轮番休整,补充兵员器械,加固城防!皇甫将军,由你全权负责巩固防线、畅通粮道之事,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老臣,领旨!”皇甫嵩声音洪亮,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更是涌起一股知遇之感。皇帝能如此从善如流,实乃国家之福。

“段卿,”刘宏又看向段颎,“你部骑兵,不必再集中寻求决战。化整为零,以‘都’为单位,配合斥候,前出至阴山以北二百里范围内,清剿小股残敌,侦察敌情地形,绘制详图!遇有战机,可自行决断,但不得孤军深入二百里之外!”

这个命令,既满足了段颎部下的求战之心,发挥了骑兵的机动优势,又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段颎虽略有遗憾,但也明白这是当前最合理的安排,当即抱拳:“末将遵命!”

战略方向的转变,迅速通过命令传达下去。尽管部分求战心切的将士感到些许失望,但更多的是对皇帝和统帅决策的理解。毕竟,皇甫嵩指出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皇帝能采纳正确意见,更让将士们觉得跟随的是一位明主。

汉军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从全力进攻的模式,转变为攻守兼备、巩固战果的模式。后勤队伍变得更加繁忙,民夫在军队的保护下,源源不断地将粮草军械运抵前沿;工兵和士卒们挥舞着工具,加固着受降城等前沿据点的防御;轮休的部队得以放松紧绷的神经,恢复体力。

表面上看,汉军的攻势似乎停滞了。但刘宏和皇甫嵩都清楚,这是在为下一次更猛烈、也更稳健的进攻积蓄力量。帝国的根基,正在北疆这片土地上,一点点地被夯实。

然而,就在刘宏以为可以暂时将注意力从北疆移开,稍稍关注一下西线羌乱和国内政务时,史阿悄无声息地送来了两份几乎同时抵达的密报。

一份来自潜伏在鲜卑内部的细作,上面只有简短的几句话:“檀石槐重伤,匿于漠北某处,其子和连与弟苴罗侯争权,部落暗流汹涌,然……似有神秘萨满汇聚,意图不明。”

另一份,则来自洛阳,由留守的荀彧亲笔所书,语气凝重:“陛下,‘度田’风声泄露后,冀、青、兖、豫诸州大姓,串联频繁,怨望之声日炽。近日,多有‘太平道’医者游走于豪强庄园之间,其势……颇不寻常。”

刘宏看着这两份密报,刚刚因为做出正确战略决策而稍显轻松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

北方的敌人并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潜伏。而帝国的腹地,那由土地兼并和宗教迷信交织成的阴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开来。

他走到窗边,望着城外正在热火朝天加固城防的汉军将士。北疆的烽火暂歇,但一场关乎帝国国本,更加复杂、更加无形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他之前的预感没有错,真正的挑战,或许从来都不只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