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纳降安胡定边策(2 / 2)

皇甫嵩率先拜服:“陛下圣明!此策若能顺利推行,则北疆可定!末将恳请,即刻以此策安置来降部众!”

荀彧也深深躬身:“陛下洞悉人心,谋划深远,臣佩服。此策非但能解眼前归附之困,更为未来胡汉融合、共同开发北疆,奠定了万世之基!”

刘宏点了点头:“既然无异议,便由皇甫将军总领,荀彧协理,即刻执行。记住,首重公平,严明法纪!对归附者,与汉民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虐待;但同时,也必须令其严格遵守大汉律法,若有作奸犯科,严惩不贷!要让他们明白,成为汉民,既有权利,亦有责任!”

政策既定,庞大的安置机器开始启动。

在距离汉军大营数十里外,一片背风向阳、靠近河流的河谷地带,被选定为首个“胡汉混编屯田区”。汉军工兵和辅兵们冒着风雪,提前搭建起了一排排简易但坚固的木屋和帐篷,划分好了未来的田地区块和公共牧场。

首批前来归附的,是一个约三千人的乌桓部落和一个两千余人的匈奴别部。当他们被汉军引导至这片区域时,看着那些虽然简陋却足以遮风避雪的屋舍,以及堆放在空地上的粮食种子和部分农具,眼中的戒备和茫然消散了不少。

负责具体安置的是一名讲武堂出身的年轻文官,他拿着名册,通过通译,大声宣布政策:

“奉大汉皇帝陛下诏令,尔等既愿内附,即为大汉之民!今日起,以此河谷为界,划为‘安顺里’!每户按丁口,授田三十亩,或相应草场!首批粮种、农具,由朝廷借贷,待收成后分期偿还!朝廷将派遣农师,教尔等耕种之术!尔等需遵《汉律》,纳粮服役,男子适龄者,需接受征召,编入‘义从胡骑’,保家卫国,立功者同样授爵赏田!”

宣布完毕,便开始登记造册,分发物资。过程井然有序,汉军士兵在旁维持秩序,态度严肃但并不凶恶。许多胡人牧民拿着从未接触过的锄头、耒耜,面面相觑,但在汉人农师和早已归附、熟悉农耕的南匈奴人的指导下,开始笨拙地清理积雪,平整土地。对于习惯游牧的他们,耕种是陌生的,但“拥有土地”的承诺,以及眼前实实在在的安身之所和过冬口粮,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各部落首领及其指定的数名子嗣,被“礼送”前往洛阳。虽有离别之苦,但汉军承诺其在洛阳将受到良好待遇,学习汉家经典礼仪。首领们心情复杂,既不舍权力,又对未来的洛阳生活怀有一丝好奇与憧憬,更重要的,是部落的生存得到了保障。

化敌为民,化掠夺为生产,这一超越时代的民族政策,就在这片白雪覆盖的北疆河谷中,悄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数月之后,冬雪消融,春回大地。“安顺里”屯田区已然大变样。虽然耕作技术还显生疏,但大片土地已被开垦出来,嫩绿的禾苗顽强地钻出地面,河谷草场上也放养着部落保留的牛羊和朝廷拨付的牲畜。胡汉民众杂居,起初难免有摩擦,但在严厉的法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下,逐渐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甚至出现了胡人向汉人学习耕作,汉人向胡人学习牧马、骑射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随着“安顺里”的成功范例传开,越来越多的摇摆部落选择了归附内迁。北疆的紧张局势大为缓解,汉军的防御压力减轻,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区域的建设和对檀石槐残余势力的清剿中。

这一策略的成功,无疑为未来的民族融合与边疆深度开发,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看着逐渐恢复生机、胡汉身影共同劳作的河谷,荀彧感叹道:“陛下此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来自洛阳的密信,被快马送至刘宏手中。信是负责管理入质胡人子弟的宗正府官员所写。信中汇报,大部分胡人子弟在洛阳太学旁的“藩学”中安分学习,唯有一名来自匈奴别部的少年,名为“刘豹”(于夫罗之子,历史上继任南匈奴单于),年纪虽轻,却性格桀骜,不仅暗中联络其他质子,更曾于酒醉后,扬言“吾辈乃苍狼之裔,岂能久居人下,学此雕虫技艺?他日必当重返草原,再兴祖业!”

刘宏看着密信,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深邃。

“刘豹……苍狼之裔……”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融合之路,注定漫长而曲折。今日种下的善因,能结出和平之果吗?还是说,在某些野心的浇灌下,会滋生出更为棘手的荆棘?

北疆的天空,看似晴朗,却依旧有暗流,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