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罪证链成待时机(2 / 2)

“陛下,所有能搜集到的罪证,已大致汇集完毕。”这一日,卢植将最后一份标注好的卷宗归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声音沙哑却带着如释重负的欣慰,“各类证物、书证、口供共计三百余件,相互印证,已形成十七条主要罪状之完整证据链条。铁证如山,环环相扣,纵使曹节辈巧舌如簧,亦难翻供!”

刘宏缓缓走过长案,目光如同检阅军队的统帅,扫过那些沉默却力量千钧的证物。他拿起那柄劣质环首刀,手指拂过冰冷的刀身上那道致命的裂痕;又拿起那封装有砒霜的琉璃瓶,看着里面那点白色的粉末,眼中寒光一闪而逝。

“辛苦卢卿及诸位了。”刘宏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有此铁证在手,朕心甚安。”

他走到窗前,望向北宫的方向。此刻的北宫,在夕阳的余晖下,依旧显得巍峨而平静。曹节或许还在因北寺狱的失利而恼怒,或许正在策划着新的阴谋,或许还在自以为能掌控一切。

他绝不会想到,在他的对手手中,已经握满了他累累罪行的确凿证据,一把足以将他及其党羽彻底焚毁的滔天巨火,已然引燃了火线。

“陛下,”李信上前一步,低声请示,“所有证物均已登记造册,严密看管。接下来该如何?是否…”他的意思很明显,证据链已成,是否该动手了?

刘宏却缓缓摇了摇头。

“时机未至。”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时间的迷雾,“铁证虽好,亦需投于恰当之时,恰当之地,方能发挥最大效力。如今朝中,曹党羽翼尚丰,若朕骤然发难,虽能定罪,却难免引发剧烈动荡,甚至逼得狗急跳墙,非社稷之福。”

他转过身,看着卢植和李信:“朕要的,不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惨胜。朕要的,是一场彻底的、能震慑所有宵小、能重整朝纲的完胜!我们要等,等一个最佳的时机,等曹节自己再露出更大的破绽,等舆论彻底发酵,等我们的人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他的策略清晰而冷静:不仅要打赢,还要赢得漂亮,赢得彻底,赢得让天下人心服口服,让后续的清理工作能顺利进行。

“将这些证物,分库密存。原本与副本分开,由不同人手看管。没有朕的亲笔手谕,任何人不得调动。”刘宏下达指令,“尤其是那名下毒狱吏,严加看护,他是最有力的人证。”

“诺!”李信肃然应命。

“卢卿,这几日辛苦了,暂且回府休息。但需时刻准备,朕一声令下,卿便需携此雷霆万钧之势,直捣黄龙!”

“老臣,随时待命!”卢植躬身,语气坚定。

夜幕降临,清凉殿偏殿的烛火次第熄灭。那些记录着罪恶与正义的证物,被小心翼翼地装入不同的箱箧,由全副武装的羽林卫分别押送往宫中几处绝对隐秘的库房,如同沉睡的火山,暂时收敛了它的炽热。

所有的利刃都已磨砺完毕,所有的箭矢都已搭在弦上。

刘宏独自站在清凉殿的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和远处北宫稀疏的灯火。

他在等待。等待东风起,等待那最终一击的最佳时机。

而此刻的北宫,曹节正因一连串的失利和皇帝的“沉默”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躁和不安。他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衰老猛兽,本能地感觉到危险临近,却又找不到危险的来源,只能不安地咆哮、踱步,试图用更凶狠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他却不知道,审判他的刑台,早已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搭建完成。

宫城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在弥漫、发酵。一种是不安与躁动,一种是冷静与等待。

最终的决战,已不再取决于证据的多寡,而在于时机选择的艺术,以及——谁先犯下最后一个致命的错误。

夜色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