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奶!”
“谢啥谢?这本来花的就是你们自个儿的银子!不过新衣裳可不是白买的,你去了绣坊要好好学,那可是你将来吃饭的手艺。”
“嗯!我会的!”
林老太这才看向了赵欢,等着她说关于绣坊的事情。
“我打听过了,府城里一共有三家绣坊比较出名。”
一家绣坊教的是苏绣,需要教束修,束修是二两银子一年。
在绣坊学习期间,所有的吃住由绣坊承担,刺绣所需要的东西则需各自准备。
绣品好的绣坊会花钱收,当然,也可以自己留着带走,或者其他渠道售卖。
一家绣坊是教蜀绣技法,不需要交束修,吃住也全包。
但是这家绣房需要跟学徒签订契书,契书协议时间最少十年。
也就是说,这十年里,学徒相当于卖身给了绣房。
这十年里所有的绣品都归绣坊所有。
绣坊会按月给月银,开始学徒的时期是没有月银的。
等到能够上手绣出简单绣品后,绣坊会根据绣品的参差给月钱。
五十文到五两银子不等。
绣技越好,月银越高,但最高也就只能给到五两。
第三家与第一家相似,又略有不同。
第三家也要收束修,不过学徒时期需要五两银子,也只收学徒时期的束修。
五两银子包含了吃穿住,以及学徒期间损耗的所有绣线跟布料。
第三家教的绣法是不固定的,看个人喜好、能力、天赋而定。
若是没有天赋,那么就教最简单的,将来缝缝补补没什么问题。
这种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出师了。
若是有天赋的,那就看天赋如何,教授一种或几种绣法。
绣坊的绣娘们绣出来的所有成品,只要品相不差的,绣坊全部按照市场价收。
赵欢还在犹豫,没有决定好要将大丫送去哪家绣房?
每家绣坊都有利有弊。
但明眼人都知道,第三家绣坊是最好的。
因材施教。
却也是最贵的。
五两银子比送孩子去书院私塾启蒙都贵了。
五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子一年吃穿用度了。
赵欢有些舍不得。
不是抠,而是穷。
她不是只有一个孩子,而是有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都要束修,还要笔墨纸砚的钱,一年就需要十几两银子打底。
还不包含他们自己的吃穿用度。
她跟林继山没什么本事,一年累死累活不休息,也赚不到十几两银子啊!
她会一点针线活儿,绣的绣品顶多卖个十几文。
一个绣品一天根本绣不完。
林继山除了有把子力气,能种地,其他也没什么本事。
顶多去城里找个力气活儿,干的全是苦差事,一年到头赚个三五两银子顶了天了。
照他们家这个过法,分家得的一百两银子,没几年就得全部用光了。
那他们一家子真得喝西北风了!
万一两个儿子有读书的天赋,回头到底是给他们念书,还是不给他们念书?
给他们继续念书,那念书的银子从哪里来?
夫妻俩都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