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攻势的余波,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虽渐平息,却让湖水更深处的涌动变得更加清晰。719厂在顶住了这轮针对人心的侵蚀后,内部凝聚出一种经过淬炼的、更加沉静而坚韧的气质。然而,陈北玄深知,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被动防御和道德自洽就能赢得的。就在“锚点”计划稳固内部阵脚的同时,“铸鼎”工程历经无数次压力测试与迭代优化,终于迎来了其诞生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为关键的实战检验。
“矛”的进化
林雪的情报显示,对手在“微尘”渗透和“棱镜”攻势效果不彰后,显然失去了耐心,决定祭出他们打磨已久的、真正的“杀手锏”。
一份标为“熔炉”的绝密行动方案被“哨兵”系统从浩如烟海的数据流中捕捉并破译。其核心内容令人窒息:对方将动用尚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 “利维坦”超高音速战略侦察/打击平台,对“探针”网络覆盖下的、模拟共和国最高指挥中枢的预设目标,实施一次“极限穿透”演示。
“利维坦”平台,结合了太空助推与大气层内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其设计巡航速度超过20马赫,飞行高度横跨临近空间,并采用了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对方的推演中,它将是“无法被探测、无法被跟踪、无法被拦截”的绝对存在,旨在彻底撕碎共和国倚重的“探针”网络神话,并以此确立无可动摇的战略优势。
“这是对我们‘看见’能力的终极考验。”季岚在战前简报会上,语气凝重,“‘利维坦’的物理特征和飞行模式,与我们之前记录的所有‘指纹’都截然不同。它的速度、高度以及其独特的隐身机制,对我们现有的识别算法和节点响应速度,构成了降维打击般的挑战。”
“网”的蜕变
压力,再次被转化为动力。不过这一次,719厂的应对,不再是慌乱地修补,而是展现出一种体系化的、充满自信的从容。
在“利维坦”预计的突防路径上,“探针”网络并未增加节点密度,而是悄然调整了工作模式。基于“信息减熵”研究中获得的对网络自身数据流的精深理解,苏桐团队设计了一套 “预测性协同聚焦” 算法。
当“利维坦”还在数千公里外加速时,其庞大的身躯和惊人的能量输出,就已经如同黑夜中的灯塔,对远方的时空背景产生了虽然微弱、但足以被最灵敏节点感知到的“引力涟漪”和“能量尾迹”。这些先驱信号被“哨兵”系统捕捉,并瞬间激活了“预测性协同聚焦”算法。
刹那间,整个“探针”网络中,数以万计散布在不同空域的节点,不再各自为战。它们如同一个拥有统一神经系统的庞大生物,开始以一种精妙的、动态的方式,将自身的探测能量和信息处理资源,向着“利维坦”预计出现的空域,进行无形的“预聚焦”和“资源倾斜”。
一张原本均匀铺开的“蛛网”,在猎物尚未触碰到丝线之前,就已经在智慧的控制下,于特定区域悄然收紧、强化,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一撞。
无声的审判
“利维坦”如约而至。它撕裂云层,带着藐视一切物理法则的傲慢,闯入共和国划定的禁区。
在蓝军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它依旧是一个“幽灵”,传统雷达网一片空白,仿佛它从未存在。
但在“天眼”中心的屏幕上,景象却截然不同。
就在“利维坦”进入“探针”网络核心覆盖区的瞬间,那张早已严阵以待的、经过“预聚焦”的无形之网,被猛烈地触动了!
不是单个节点的报警,而是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巨石,以撞击点为中心,一圈清晰、剧烈、并且随着目标移动而同步疾速扩散的“扰动涟漪”,在态势图上轰然炸开!
“目标锁定!高度85公里,速度22马赫,航向稳定!”
“指纹特征匹配完成!确认为‘利维坦’平台!置信度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