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计划的前期研究,如同在“铸鼎”工程这座已然巍峨的山峰旁,又划定了一片更为幽深、也更为险峻的未知领域。当外界的目光还聚焦于那能够“看见”隐形的“蛛网”时,719厂最核心的头脑们,已经开始向“理解”与“预判”的认知高地发起冲锋。然而,这片高地的攀登,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伏羲”的迷障
“深羿”实验室深处,季岚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几乎是无解的。
“‘意图’和‘行为’不是物理量!”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作为新引入的交叉学科专家,在项目启动会上几乎是在呐喊,“你们可以测量质量、速度、电磁特征,但你们如何量化一个飞行员的攻击决心?如何测量一个指挥官的冒险倾向?这根本是两套语言系统!”
他的质疑,代表了横亘在技术团队面前的第一道天堑。如何将主观的、模糊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认知”与“意图”,与“幽灵面纱”效应那客观的、可测量的物理扰动关联起来?
最初的尝试充满了挫败感。他们试图将演习中记录的“雷霆之锤”导弹轨迹与蓝军指挥部的模拟决策时间点进行关联,寻找攻击发起前,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可探测的“预谋扰动”。结果是一片混沌。数据中的噪声远大于可能存在的信号,任何看似有规律的关联,在扩大样本量后都迅速消失于统计误差之中。
“我们像是在试图用听诊器去听一首交响乐的思想。”苏桐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对着满屏杂乱无章的数据说道,“工具不对,方法论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陈北玄认可了这个判断。“我们需要新的工具,或者说,需要重新定义我们感知的维度。”他在项目进展会上指出,“也许我们不该执着于从外部物理信号去‘翻译’意图。也许……意图本身,就会留下物理痕迹。”
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也更为危险的设想:“如果,‘幽灵面纱’效应影响的,不仅仅是电磁波和时空结构呢?如果它那‘偏转与重构’的特性,能够以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极其微弱地影响到更基础的……比如,量子层面信息传递的‘背景环境’呢?”
这个设想,让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这已经不是在攀登认知高地,而是在试图撬动现实规则的基石。
“摇篮”的警示
就在“伏羲”计划举步维艰,陷入理论迷障之时,林雪带来的外部情报,如同冰水浇头,让所有人瞬间清醒。
“‘摇篮’协议被触发了。”林雪的声音前所未有的凝重,她甚至没有使用全息投影,而是亲自将一份纸质报告放在了陈北玄的桌上。
“摇篮”协议,是林雪安全网络中最深层、最敏感的预警机制之一,专门监控那些可能预示着技术被逆向工程或出现突破性模仿的“种子信号”。
报告内容触目惊心:
1. M国“突破性创新研究局”(BIIR):其下属的“星火”实验室,在最新一期的内部评估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 “基于背景时空结构噪声关联分析的目标存在性探测” 这一技术术语。其理论框架虽然粗糙,且充满了错误假设,但其核心方向,已经隐隐指向了“探针”系统的底层逻辑!
2. A国西伯利亚理论物理研究所:一篇流传于极小范围、未公开发表的预印本论文,标题为《关于特定应力场下量子纠缠态退相干加速现象的观测》,其描述的异常现象,与“路径B”早期实验中记录到的某些未被重视的次要特征,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虽然作者将其归因于仪器误差,但其观察角度极为刁钻。
3. E国联盟“联合量子倡议”(JQI):其刚刚获得批准的巨额预算申请中,包含了一个名为 “认知域态势感知先导研究” 的子项目,目标是探索“基于量子传感器网络对宏观决策行为进行间接推演的可能性”。
“他们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撒网了。”林雪指着报告上的关键词,“‘背景时空结构噪声’、‘量子退相干加速’、‘认知域态势感知’……这些词汇的出现,证明他们已经从浩如烟海的理论中,筛选出了几个最有可能的方向,并且开始集中资源进行重点攻关!我们的领先优势,正在被快速侵蚀!”